分頁: (5) 1 [2] 3 4 ... 最後 »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眾生本來成佛?
無名
  發表於: Sun.11/09, 2014 07:32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眾生的定力
頂多能轉染成淨
而且所能轉者
也只能限於自己的持身識
八識心而己

藏識法識身外識
根本無力轉
眾生太渺小了
而且妄心非實
念念生滅
非不動本心,非般若佛智

如何能撼動藏識法識三界識?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1/09, 2014 07:38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簡而言之

妄心如何能轉動真心?

唯有真心佛心才能轉動妄心

何況妄心非實,無轉者及受轉者

回歸不動本心爾!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Mon.11/10, 2014 05:17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依佛了義說

佛弟子應修一佛乘,大乘,菩薩乘才如法

結果不管印度或中土
因修行人眾多
均與二乘法或禪法相應
因此久而久之
佛教也變成出世法
四眾均強調離世修行
能離世修行的世間人
畢竟是少數

而且離世修行有如逃避現實
修行有如苦行
佛教逐失去了原本教化眾生的功德
以至造成一種現象佛教國家均貧窮落後
信佛者佛教徒以至愈來愈少
逐漸為其他宗教所代替
其實這些都是誤解佛說教法所致

佛教並非貧窮的宗教!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Mon.11/17, 2014 03:46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復次,信忍菩薩,謂: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能斷三障色煩惱縛;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具四弘願——斷諸纏蓋,常化眾生,修佛知見,成無上覺;住三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此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至一切智諸行根本,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復次,順忍菩薩,謂: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能斷三障,心煩惱縛,能於一身遍往十方億佛剎土,現不可說神通變化,利樂眾生。

  「復次,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能斷三障色心習氣,而能示現不可說身,隨類饒益一切眾生。

  「復次,寂滅忍者,佛與菩薩同依此忍,金剛喻定住下忍位名為菩薩,至於上忍名一切智。觀勝義諦,斷無明相,是為等覺;一相無相,平等無二,為第十一一切智地。非有非無,湛然清淨,無來無去,常住不變,同真際、等法性,無緣大悲常化眾生,乘一切智乘來化三界。


伏忍菩薩,十住,十行,十迥向 =成所作智
信忍菩薩,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 =妙觀察智
順忍菩薩,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 = 平等性智
無生忍菩薩,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 =大圓鏡智
寂滅忍者,法雲地,無垢地(等覺)。 =法界智

以前末學判成所作智為初地菩薩起
現在如依五忍來判十住起即獲成所作智
似乎也合理

不過一般而言,初地以上獲法身得初智
則以初地起獲成所作智為合理

不過此是依法理而判
在經中文尚未發現記載
僅供參考!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1/23, 2014 05:34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轉識成智與其說是眾生成佛的過程
更恰恰的說應是眾生回家的路途
也可說是眾生夢覺的各級階段

所以大乘佛法的殊勝處
有別於其他外道或二乘之修行
在於無修無証,無所得故,法空故
也就是心經所云
無苦集滅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無智亦無得,無所得故

為什麼無所得?

因為眾生本來就是成佛
由成佛回到成佛僅是還原爾

廣老說無來無去無代誌!

生死去來僅是顛倒夢想
遠離顛倒夢想即可究竟涅槃

所以修行不在由凡夫地
超凡入聖修入佛地

主要是凡夫地非佛地因
無法成就佛果

佛性才是佛因
所以大乘佛乘
宣示眾生本來成佛
以成佛佛性無生為因
還原本佛成佛
由佛地還入佛地

所以佛說一定要入大乘
二乘及外道均非佛道
有修有証均以凡夫地為修因
只能由染心修入淨心
染淨仍二法分別法虛妄法

必須法空非染非淨是染是淨
才是無生因,才是佛性,才是成佛因

修行的最後階段由初地至佛地
轉識成智是由佛力法界力成佛力來轉
並非眾生妄心意識心可以自轉

所以我們要好好修般若菩薩法
相應金剛心自動歸回正位成佛

所謂成佛者無佛可成
故曰成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11/25, 2014 10:07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依佛地的真心佛性深般若智修行相應
故曰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
這是行門依本心離分別心修心

眾生本來成佛本心佛性並未遺失
只是因無明迷故不知本心誤認物為己
因而不知本心佛性也不知如何使用本心

所以學佛簡單說即是學習如何使用本有的本心佛性
但由於無始劫來的迷失習性很不容易覺醒更不知如何使用本心佛性
就是偶而因佛心力加持短暫的相應也是一閃而逝,煞那的相應而己

因此學佛修行主要在訓練如何使用本心佛性爾

有不少修行人未証言証說自己是幾地菩薩或証道三明六通
均是假貨!

為什麼呢?

真相應本心佛性的人
生佛無二,實相無相,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所得
一切法均是假名,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人法皆空

有佛有眾生是法理法義佛幫助眾生了解法理故有分別有所得
但修行的心必是相應菩提本心佛性才是如法行

別人可說您是菩薩幾地,但自己不能承認自說落入二法妄心
即是著相著魔心不清淨矣!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11/25, 2014 10:25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這大概就是一般所言的禪門無次第
但不表示成佛無次第
這是天大的誤解
可惜有不少修行人均落入此愛見坑
而失菩提道

相應本心佛性行門是無次第無相
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無所得
無生涅槃生佛平等離分別

但解結依次第故有菩薩五十四聖位
因為這是三大阿僧衹刼的菩堤路
羅馬非一日造成,此長遠的路遠近就是次第啊!

說法必有次第分別
離分別即無法無名相無言說

要搞清事修及法理之不同!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Wed.11/26, 2014 03:39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換言之眾生的心是有次第
因為眾生的妄心是分別心
分別即產生大小遠近二法

但佛心真心是離分別無次第一法無法空法
所以佛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實相無相

但佛為了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
善巧方便應化眾生之分別心
以無分別佛心真心善巧方便說分別法

此即所謂心不動住於第一義
而善分別法相

佛不說分別法眾生如何能知能悟入?

所以佛法是依眾生分別心識心而說
故說法的佛稱應化佛
應化相應化分別而說眾生能了解的法

因此了悟法理佛法是以我們的分別心
但在事修行為上我們要依佛心真心本心無分別心

要切記此分別並如說奉行
可惜大多數人均分不清
法理與法門混淆一起
只能修有為法善法三界法天人法道
此非佛法,相似法,有如佛學
知識性哲學性的有為法

非心性非本心真心佛心的無為法
所以中土的佛經創造出很多的佛
事實上均非佛說之佛也

其實他們所成就的均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而己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才是真佛

有前佛授記才是真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hu.11/27, 2014 07:24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佛子。初地一念無相法身智身。成就百萬阿僧祇功德法。雙照二諦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不可以凡夫心識思量二種法身。何況二地三地乃至妙覺地。

但就應化道中。可以初地有百身千身萬身乃至無量身。有縛有解。

其法身處心心寂滅法流水中。上不見一切佛法一切果報可求。下不見無明諸見可斷眾生可化。但以世諦應化法中。見佛可求諸見可斷眾生可化。

佛子。亦可得言修三堅法入聖人位。但法流水中心心寂滅。自然流入妙覺大海。

佛子。乃至三賢十地之名。亦無名無相。但以應化故。古佛道法有十地之名。
佛子。汝應受持一切佛法等無有異。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Wed.12/03, 2014 04:12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以上這段經文
佛說得很清楚

為什麼有時說無佛可成
無眾生可度,無法可說?

但大部分的時間
佛同時也說三乘法
有佛有菩薩有辟支佛有阿羅漢可成
有法可說有眾生可度

難道是佛說法前後不同
或是自相矛盾呢?

不是的,沒有矛盾!

有法可說有佛可成
有眾生可度是指法理
指原理

說眾生本來成佛
但因無明所迷而墮落成為眾生
就如同傳統的神話
由天神或天仙
因做錯了事而被貶下人間修行
再慢慢修行積功累德
再回到天上
敘說這樣過程道理
就是佛理或法理原理

但在事修修行上
必須把心安置在本心上
即金剛經所云
要無住而生心

無住即無相無法無住妄心妄塵妄相上
如此即可顯示原來的本心

本心佛心即離分別
離分別即無佛無相無法無眾生

所以我們要了解
修行時平常時要把自己當佛安住本心
無所得無修無証無佛無眾生無法
萬法皆空!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12/06, 2014 10:10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初地乃至七地。三界業果俱伏盡無餘。八地乃盡故。從此以上示現作佛。王宮受生。出家得道。轉法輪滅度。亦現一切佛界。故無子愛三界之報。唯有無明習在。以大願力故變化生。是以我昔天中。說生不生義業生變生。


以前曾依法理判八地菩薩等同應身佛
很多人均不以為然,表示沒有經証!

以上這段經文可証明末學一向所判無誤如法
只要我們了悟法理,有所判均會如法的,
一時可能找不到經文佐証,但因緣成熟
即可在在經文中找到証明!

轉前五識成所作智,初地,二地
轉意識成妙觀察智,三地,四地
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五地,六地
轉藏識成大圓鏡智,七地,八地,九地,十地
轉無眀識成法界智,十一地(等覺)十二地(妙覺)

初地起至七地三界業果已伏盡無餘
故大般涅槃經云初地至十地菩薩稱智慧莊嚴
無三界業果,因初地起已俱佛初智獲法身

八地乃盡,從此以上示現作佛
因八地轉藏識成大圓智証無生法忍
己出五陰五蘊識,故業果盡並示現作佛

依金光明經三心盡獲法身畢竟成佛

起事心盡獲化身
依根本心滅獲應身
根本心竟獲法身

根本心即根本無明
所以轉無明識成法界智
圓滿五智才真成就大覺佛圓覺

一般大乘經典所稱佛之四智
均是八地上以的應身佛
因菩薩至八地已圓滿四智
已滅依根本心藏識人法俱空

幾年前末學判等覺十地也
引發大驚嚇

其實末學是依了義法理判
一般論說均非了義
故不識等覺尚有十地
才究竟成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12/09, 2014 03:51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爾時,舍利子問滿慈子言:「云何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滿慈子言:「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被六波羅蜜多大功德鎧已,復為利樂諸有情故,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住,廣說乃至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靜慮具足住。復依靜慮起慈俱心,行相廣大,無二無量,無怨、無害、無恨、無惱,遍滿善修,勝解周普,充溢十方,盡虛空窮法界,慈心勝解具足而住;起悲、喜、捨俱心行相勝解,亦復如是。依此加行,復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廣說乃至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持此靜慮、無量、無色,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先自安住如是靜慮、無量、無色,於入、住、出諸行、相、狀善分別知。得自在已復作是念:『我今當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為斷一切有情諸煩惱故,說諸靜慮、無量、無色,分別開示令善了知諸定愛味、過患、出離,及入、住、出諸行、相、狀。』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說諸靜慮、無量、無色時,不為聲聞、獨覺等心之所間雜。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淨戒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說諸靜慮、無量、無色時,於如是法信忍欲樂。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安忍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修諸靜慮、無量、無色時,以自善根為有情故,迴求無上正等菩提,於諸善根勤修不息。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精進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依諸靜慮、無量、無色,引發殊勝等至、等持、解脫、勝處、遍處等定,於入、住、出皆得自在,不墮聲聞、獨覺等地。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修諸靜慮、無量、無色時,於諸靜慮、無量、無色及靜慮支,以無常、苦、無我行相及空、無相、無願行相,如實觀察不捨大悲,不墮聲聞及獨覺地。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靜慮波羅蜜多,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修慈定時作如是念:『我當賑濟一切有情皆令得樂。』修悲定時作如是念:『我當救拔一切有情皆令離苦。』修喜定時作如是念:『我當讚勵一切有情皆令解脫。』修捨定時作如是念:『我當等益一切有情皆令盡漏。』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布施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於四無量入、住、出時,終不趣求聲聞、獨覺,唯求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淨戒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於四無量入、住、出時,不雜聲聞、獨覺作意,唯於無上正等菩提信忍欲樂。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安忍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於四無量入、住、出時,勤斷諸惡勤修諸善,求趣菩提曾無暫捨。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精進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於四無量入、住、出時,引發種種等持、等至,能於其中得大自在,不為彼定之所引奪,亦不隨彼勢力受生。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靜慮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於四無量入、住、出時,以無常、苦、無我行相及空、無相、無願行相,如實觀察不捨大悲,不墮聲聞及獨覺地。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依止無量,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依如是等方便善巧,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Wed.12/10, 2014 08:03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眾生歸源成佛須入大乘
大乘卽佛乘,菩薩乘
自度化他,成佛自己,成佛眾生
雙管齊下,不盡有為,不盡無為
始能圓滿佛道

二乘法四諦十二緣
只能成就自己是前半段
一般稱為自了漢

雖然也稱涅槃
但是佛方便說
只成熟了小佛阿漢

需更上一層發菩提心入大乘
修六波羅蜜行願嚴淨佛土
始能究竟圓滿成就大覺佛
常樂我淨究竟涅槃

表面上學佛好像是為了成佛
其實佛道長遠非幾生幾世
即能成就圓滿佛道

與其說為了成佛
事實上重在發菩提心
菩提心即佛心

學佛主要在時時刻刻不離菩提心
一般說心中有佛就對了
只要心中有佛即不離佛道
時機成熟即能有所成就
勿操之過急

其實只要成就初地菩薩
就幾近如佛

有人自稱幾地菩薩均是假
主要是法相沒搞清楚
自誤誤人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Wed.12/10, 2014 08:16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注意經文一直強調重覆強調:
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何謂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一切智智即佛
相應作意即佛心佛性

如佛心如佛性
心中有佛或如佛
即是相應作意

也就是以佛心真心離分別心修行

一般而言我們均是妄心眾生心顛倒心
相應佛心即是印心,如佛心,一心,無住心

只要我們能時時置心一處
即能無二心,

一心即是真心佛心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Wed.12/10, 2014 10:12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依如是等方便善巧,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普為利樂諸有
情故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修一切種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修一切種三解脫門,乃至修一切種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起內空智,乃至起無性自性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於一切法發起非亂非定妙智、非常非無常妙智、非樂非苦妙智、非我非無我妙智、非淨非不淨妙智、非空非不空妙智、非有相非無相妙智、非有願非無願妙智、非寂靜非不寂靜妙智、非遠離非不遠離妙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首,無所得為方便,智不行過去、未來、現在,非不知三世法;智不行欲、色、無色界,非不知三界法;智不行善、不善、無記,非不知三性法;智不行世間、出世間,非不知世間、出世間法;智不行有為、無為,非不知有為、無為法;智不行有漏、無漏,非不知有漏、無漏法,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

「舍利子!以諸菩薩由如是等方便善巧,普為利樂諸有情故發趣大乘,故復名摩訶薩。

「舍利子!如是普為利樂有情發趣大乘菩薩摩訶薩,普為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處大眾中歡喜讚嘆,作如是言:『某方某世界中有某名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發趣大乘,嚴淨佛土、成熟有情,遊戲神通作所應作。』如是展轉聲遍十方,人、天等聞皆大歡喜,咸作是言:『是菩薩摩訶薩不久當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令諸有情皆獲利樂。』」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5) 1 [2] 3 4 ... 最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