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5) « 最前 ... 3 4 [5]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乞丐趕廟公
paa
發表於: Thu.05/09, 2024 09:5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5月8日)

止觀原來的用法是,禪定,四禪定,而非置心一處
------------------------------------------------------------------
比對中阿含,增一阿含,增支部,增一阿含就被添加了【止觀】。
這樣各位可以看到,【止觀】這一派是多麼的卑劣,連經典都敢偷改

看來, 她不是 不相信北傳經典而已,
她顯然是連 南傳經典 也不信;
很清楚, 她只相信 她自己腦袋裡的妄想邪見

以下 南傳經典《小部》清楚說,止觀就是「專注一處」

南傳小部《小義釋》
「喜獨坐,樂獨坐,勤勵於內心之(奢摩他),不輕視禪,具備(毘鉢舍那)
常赴空閉處,為靜慮者而樂禪,專注於一境,重最上義。」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47n0023_p0388a01?q=%E4%B8%80%E5%A2%83&l=0388a01&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小部《譬喻經》:「修心於一境不動得禪定」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30n0017_p0369a08?q=%E4%B8%80%E5%A2%83&l=0369a08&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小部《大義釋》:「「專一」者,是一境心、不散心、不亂意。此是「專一」。」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46n0022_p0278a11?q=%E4%B8%80%E5%A2%83&l=0278a11&near_word=&kwic_around=30


「一境」就是指:只能專注於一個目標
上面都是講「置心一處」的經文,
她說佛陀沒教「置心一處」,完全是謊言

「止觀」就是在練:專一
心只能專注於一個目標,並且保持不動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Thu.05/09, 2024 10:0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5月8日)

止觀原來的用法是,禪定,四禪定,而非置心一處。

南傳《相應部 卷16》
「內心寂靜,使心專注於一境。無覺無觀,入於依定所生之喜與樂之第二禪而住...」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4n0006_p0262a08?q=%E4%B8%80%E5%A2%83&l=0262a08&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小部《長老偈經》:「心專於一境,得見正法人,如是更喜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8n0015_p0142a01?q=%E4%B8%80%E5%A2%83&l=0142a01&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相應部 卷35》:「心住於集中於一點。」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6n0006_p0166a07?q=%E6%96%BC%E4%B8%80%E9%BB%9E&l=0166a07&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經典清楚說, 修禪定 必須「專注於一境

她並不是修「專注一處」,所以根本不可能進入佛陀所講的一禪∼四禪
她們進入的 都是外道專屬的定境, 譬如:
「氣」所形塑的定境;
「磁場」所形塑的定境;
「物體光」所形塑的定境;

南傳經典到處都有「專注一處」的經證,
她卻一直告訴別人:佛陀沒教「專注一處」; 根本是睜眼說瞎話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Fri.05/10, 2024 06:50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寫: )

你以為的月輪,並非是月輪,而是二禪當中的光,二禪是有光的,二禪的光,如果用意過度,會在中間產生一個洞,洞中會產生影像,這並不是解脫,而是欲界幻境。

她將佛教所說的「月輪」說成是圓形光影洞內的影像,可見她根本就 不曾見識過 真正佛教所說的「月輪」

佛教所說的【月輪內的世界】, 也不是洞內的影像
【月輪內的世界】是真真切切另一個世界。透過內眼進到裡面; 在裡面活動。
若要出來, 也是經由內眼。

佛教所說的【月輪內的世界】乃是實相界, 涅槃界, 解脫界。以她們外道的練法 根本進不去
不練專注一處, 就不可能練出內眼, 也練不出佛教所說的「月輪」, 更別肖想進「月輪內的世界」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Sun.05/12, 2024 08:2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5月11日)

...我經歷過月輪,月輪就是一個暫時性的現象,然後就金丹真人了,月輪不會出現裡面的世界。
那你可能會問,說不定大開眼界他能力比較強,他可以進入月輪的世界,你不行。
我還真不是不行,當初有陣子經常出現月輪,我曾經試過想要透視進去,結果當然不行,發生了甚麼,我就不說了,太過駭人聽聞。
反正沒有所謂的月輪中的世界,月輪就是一個過度的現象,一個中脈五陰全空的現象,因此當中脈達到全空之後,就開始凝聚金丹真人了。
所以我很清楚月輪的下一個步驟是甚麼。
我當時為什麼會起了想要透視進去月輪的念頭,因為這種透視月輪的思想,來自於搬運法,而那時候我認識一個搬運法的朋友,信誓旦旦跟我說,可以透視進去,我試了,不行。

她所經歷的"月輪" 只是普通的光影。裡面當然不會藏著另一個世界
她那種"月輪", 與修止觀專注一處所練出來的「月輪」,根本不是同一種東西

她那種東西 應該稱為 "圓形光影" 比較恰當。
不要將它 與修止觀專注一處 所練出來的「月輪」混為一談 甚至相提並論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Sun.05/12, 2024 09:15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5月11日)

大乘佛教很愛講【超三界】,但是我查了阿含經,並沒有所謂的【超三界】的東西,只有三界,沒有【超三界】。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講的不是天堂地獄,而是禪定的程度.....

南傳小部《長老偈經》
「瞿曇世尊,不可測量,猶如蓮華,不為水污,傾意出進,離脫三界。」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8n0015_p0214a06?q=%E4%B8%89%E7%95%8C&l=0214a06&near_word=&kwic_around=30

《別譯雜阿含經》卷13: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吾所耕如是,  故得甘露果,
超昇離三界,  不來入諸有。」


南傳北傳經典都有說, 要脫離三界
也就是說, 必須脫離三界 才是「涅槃」

「涅槃」境界已經超越四禪八定(三界)
但她卻說,三禪四禪 是涅槃境界。
可見, 她都是信口開河 隨口亂說。經常被佛經打臉

「月輪內的世界」才是「涅槃界, 解脫界」;三禪四禪並不是涅槃境界
能進入「月輪內的世界」, 將來不會再輪迴於欲界, 色界, 無色界 ....這稱為「超越三界 或 脫離三界」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Mon.05/13, 2024 06:26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之前已講過, 練止觀專注一處所修出來的「月輪」和一些打坐者常見到的「圓形光影」根本不一樣。
專注一處所修出來的「月輪」具有活動性;而其他打坐者所見到的「光影」則都是 固定,不能活動的。

「月輪」可受內眼控制; 將「月輪」調到遠處 或拉近到眼前。
調到遠處時, 「月輪」會變小 小到只是一個點;拉近到眼前時, 「月輪」又會大到像宇宙那麼大。

而且「月輪」是隨內眼成長茁壯。
內眼越銳利,「月輪」就越紮實。直到終於展開「月輪」內的另一個世界

大部份打坐者都沒練出內眼; 這些人能修出真正「月輪」的機率 根本是
定中所看見的「圓形光影」若沒有以上特性,那毫無疑問 絕不是佛教所講的「月輪」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Thu.06/13, 2024 11:2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06月12日

所謂的第七識第八識,只是婆羅門教徒拿來洗佛教的思想,因為婆羅門教徒信仰輪迴轉世,無法接受佛教五蘊皆空,五蘊無我,五蘊非我的思想,沒辦法接受佛陀講的,色身和意識,色受想行識,隨著死亡而消失,是一種生滅的現象。
所以想盡辦法,要發明一個第七識,第八識,當作輪迴轉世的理由。
否則這些婆羅門教徒,又如何破解五蘊非我、五蘊無我呢?

又在胡說八道
首先,
只有六種識」這種說法 純粹是某些人在胡扯。
南傳經典從未說過「只有六種識
她顯然是根據某些人的荒謬言論 一同起舞, 胡扯亂掰

南傳經典清楚記載: 人並非只有六種識。而是還有其他2種識存在

南傳小部《經集》:「無阿賴耶之執著  己知真相無疑惑」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176a11?q=%E9%98%BF%E8%B3%B4%E8%80%B6&l=0176a11&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藏外《彌蘭王問經》:「有情執於阿賴耶,確執個體見」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63n0031_p0286a03?q=%E9%98%BF%E8%B3%B4%E8%80%B6&l=0286a03&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小部《大義釋》
意者乃心、意、意所、心臟、淨白(心)、意、意處、意根、識、識蘊〔觸等之法〕隨順於意識界。此言也。
此意乃與喜俱起、俱生、相合、相應、同時起、同時滅、一所依,一所緣。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45n0022_p0003a13?q=%E6%AD%A4%E6%84%8F%E4%B9%83%E8%88%87%E5%96%9C%E4%BF%B1%E8%B5%B7&l=0003a13&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相應部》
若有修練六處者,則雖觸此亦心不搖。諸比丘!克此等之貪瞋,始為到達生死彼岸之人。」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6n0006_p0095a06?q=%E6%84%8F%E8%8B%A5%E6%9C%89%E4%BF%AE%E7%B7%B4%E5%85%AD%E8%99%95&l=0095a06&near_word=&kwic_around=30

從上面經證可以得知:
南傳經典也有講到「」和「阿賴耶」;
」和「阿賴耶」就是大乘經典所說的 第七識 和第八識。

因此她說【第七識和第八識 不是佛教思想】,完全是胡說八道
由此也曝露出: 她根本不懂南傳經典所說的「意」和「阿賴耶」是什麼

」,與「喜」俱起;這就是在講第七識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Thu.06/13, 2024 11:5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接著,
再來說明: 只有六種識」此類言論 嚴重缺乏邏輯性 的理由。

《相應部 第35卷101經》
眼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耳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鼻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舌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身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意識非汝等之所有,當棄此,棄此乃為汝等之利益安樂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6n0006_p0106a05

如果只有(眼識∼意識)六種識,世尊不可能叫人把眼識∼意識全捨棄。(六種識全捨棄, 就什麼都沒了)
必是因為有六種識以上,世尊才會叫人捨棄眼識∼意識,因為還留有其他2識

從世尊叫人捨棄眼識∼意識來看,便知道 不可能只有六種識眼識∼意識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Thu.06/13, 2024 12:22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眼識∼意識出生時間點,也能證明「只有六種識」此說法 純粹是胡說八道言論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從上面經文可以得知, 是因為有念,才致使眼識∼意識得以出生,
先有「」,之後才有眼識∼意識(六識)出生
這已清楚說明,並非只有六種識

可見,對佛法一竅不通的人 才會說出「只有六種識」這種荒謬言論

經證清楚證明, 南傳大乘經典一樣, 都有講八種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 阿賴耶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Sun.06/23, 2024 02:1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6月21日
佛陀講的輪迴,並非指轉世。
---------------------------------------------
2024年6月19日
原始佛經沒有提到轉世概念....

又在胡扯瞎掰
如同「止觀專注一處」與「七, 八識」,皆清楚記載於南傳原始經典,她卻仍睜眼說瞎話 說南傳經典沒教「專注一處」和「七, 八識」。
此人明顯很愛說謊。

以下是南傳原始經典對於「輪迴轉世」的記載:

南傳《長部》
世尊!我生為毘沙門天王之眷屬,以此七次。我為人間之王歿於此成為非人間之王而生天。由此七次,由彼七次,計為十四次之輪迴。經歷前世,預知此等之住處。世尊!我成為長久不墮惡處,知不墮惡趣,我希望為一來者而住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7n0004_p0165a13?q=%E8%BC%AA%E8%BF%B4&l=0165a13&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長部》提到, 有人連續7次都出生為毘沙門天王之眷屬; 另外7次都出生在天上。一共經歷14次輪迴
本經文清楚說明「輪迴」就是指「投胎轉世」。
--------------------------------------------------------------------------------------
南傳《中部》
癡者作惡入輪迴
入胎生於他世界
少慧而喜小慧者
入胎生於他世界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11n0005_p0077a08?q=%E7%99%A1%E8%80%85%E4%BD%9C%E6%83%A1%E5%85%A5%E8%BC%AA%E8%BF%B4&l=0077a08&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中部》也提到「輪迴」就是指「投胎轉世到其他世界」
--------------------------------------------------------------------------------------
南傳小部《長老偈經》
「人入輪迴,次第入胎,入他世界,信心少智,轉生入胎,入他世界。」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8n0015_p0185a10?q=%E8%BC%AA%E8%BF%B4&l=0185a10&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小部《長老偈經》也提到, 一旦進入「輪迴」, 就會投胎他方世界。
-----------------------------------------------------------------------------------------------
南傳藏外《彌蘭王問經》
「其輪迴者何耶?」
長老言:「大王!於此處生者 於此處死,於此處死者 於往生他處,於彼處生者 於彼處死,於彼等死者於往生他處。大王!如是為輪迴。」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63n0031_p0134a04?q=%E5%BE%80%E7%94%9F%E4%BB%96%E8%99%95&l=0134a04&near_word=&kwic_around=30

南傳藏外《彌蘭王問經》更清楚解釋「輪迴」的定義:
「輪迴」就是指:在哪裡生 就在哪裡死;死後 往生其他世界
PMEmail Poster
Top
paa
發表於: Sat.06/29, 2024 07:0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4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引用
藍石  2024年6月20日

原始佛教當中,佛陀只有提到肉身和法身,沒有所謂的靈魂,也沒有第七識、第八識,沒有轉世。

前面文章我已貼出經證, 證明南傳原始經典確實有講「投胎轉世」和「七, 八識
本文將繼續貼出經證, 證明南傳原始經典也有講「靈魂」之事

《中阿含經 201》
三事合會,入於母胎: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
此三事合會,入於母胎,母胎或持九月、十月便生。

南傳《中部38經》
當有父母的結合,母親是受胎期者,有乾達婆的現起,則有胎的下生,
這樣,三者的集合而有胎的下生。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38.htm

上面經文說, 父母交媾時, 會有香陰(乾達婆) 來入母胎。
再配合前面文章 有關輪迴投胎轉世之經文,我們可以得知:
1. 父母交媾時, 有靈體入母胎
2. 死亡時, 也有靈體離開肉體 去他處投胎轉世

這個「靈體」在佛教經書, 被稱為「香陰」或「乾達婆」或「中陰身
很清楚, 這個「靈體」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
由此可知,
「靈魂」這個概念 確實也存在於南傳原始經典。

原始佛教沒講「轉世」「七 八識」和「靈魂」】這全是她自己在胡說八道
PMEmail Poster
Top
黃牛
發表於: Sun.06/30, 2024 12:3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735
會員編號: 222
註冊日期: 07/06, 06


人之受胎
父精母血的結合曰受氣
此氣叫做先天一氣
受精卵就藉著那點能量
隨著細胞分裂
那個能量就如滾般雪球般慢慢增強
幾天後就開始搏動了

受精卵受氣的同時
該怎麼說呢
就是那個帶著能量的受精卵
勉強用現代的話來說
它會自然的對上某種頻率
還是說
它會與某種精神體同時相應
而這種頻率或相應是獨一無二的
因此
人人的精神都是不同的

這種與某種頻率共振
或者說
與某種精神體同時相應的現象
就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意
意不是大腦的產物
只能說
意識是意經過大腦加工後的東西

人未住胎前叫先天
住胎後出胎前是先天之後天
出胎後頂門關閉前是後天之先天
頂門關閉以後就是後天了

全身每個細胞與細菌都是有精神作用的
而且還會產生集體意識
意與這個集體意識的混合作用
佛家說是蘊
進入後天後
這個集體意識越發強大
就慢慢的喧賓奪主了
PMEmail Poster
Top
黃牛
發表於: Sun.06/30, 2024 12:4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735
會員編號: 222
註冊日期: 07/06, 06


有情受生
不是有個什麼東西跑來跑去的去投胎
但是在古代
佛不講個具象的過程
人家怎麼理解呢
一樣是佛說
在部派佛教
也有不立中陰的
PMEmail Poster
Top
黃牛
發表於: Sun.06/30, 2024 01:14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735
會員編號: 222
註冊日期: 07/06, 06


依人的血肉之軀
就只能產生6個識來運作
要講第7個還是第8個甚至第9個
都是相應的結果
也就是說
前6個識以外的東西是有
但是它要藉前6個識來運作才行
這是指凡夫位而言
若入定境
只是1識
PMEmail Poster
Top
黃牛
發表於: Sun.06/30, 2024 02:0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735
會員編號: 222
註冊日期: 07/06, 06


人的精神
三量三境都可以交互對上
以至於產生各種精神狀態
各種精神狀態有好也有壞
以比量性境來說
這是數學家
就修定而言
古人質樸
入定都是現量獨影
現代人環境不好
要盡量入現量性境
依色身起修
佛說
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所以古德云
開悟在楞嚴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5) « 最前 ... 3 4 [5]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