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7) 1 [2] 3 4 ... 最後 »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什麼是菩提?
無名
  發表於: Fri.12/14, 2012 05:19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是啊!只有淨堂曉得!

快開示說給大家聽啊?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2:57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叫淨堂說法,他就逃遁了!

他自稱修禪,但不知他如何修,
連基本禪理都不懂,這也是時下一般的毛病,
不知修行要領?

眾生有沒有菩提?

眾生本來成佛,怎會沒菩提?

佛在法華中云:眾生懷珠喊窮!
此珠是無價之寶!眾生既不知也不會用?

淨堂您的菩提在那知道嗎?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Sat.12/15, 2012 10:0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是啊!只有淨堂曉得!

快開示說給大家聽啊?


阿彌陀佛!


淨堂一棒從你的頭打下去

你就自然會曉得了
wink.gif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1:1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無名站長您好:本人之前曾聽到有人說:「煩惱即菩提。」但不知是什麼意思,以及他為何這麼說?如果您有空的話,可否請您開釋?在此先謝謝您!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1:52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Z 大德您好:

在世俗諦,在世間,煩惱與菩提是二法,相對法,正負與陰陽!

佛,菩提,本心,真如均是一法,離分別!

所以常說分別即眾生!有分別才有二法!

本心真如佛心,菩提無分別,無相只有一法絕對法!

在一法的情況下,文字名相均無意義!
所以常說禪離文字!禪乃單心一心本心義!

故圓覺云,生佛無二,無有佛涅槃,無有涅槃佛!
淫怒痴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所有相對的名相與意義均如一,不再相對!

所以我們有菩提,我們的心,本心就是菩提!
但我們卻不會用我們的菩提心,卻一直在用分別心煩惱心!

而菩提心與煩惱心是同心!只要心離分別,不要大小眼就是,
平等心就是菩提心!

佛法的修行就是在訓練一心,平等心!一般人均是二心!
甚至三心,多心,疑心⋯,愈多愈迷,執愈重,貪瞋痴愈重!

所以誦經,持咒,念佛,禪定均是在置心一處,一心!
此即萬法歸一!

一即是菩提,煩惱即菩提,眾生即菩提!無佛無眾生!
無法可說,無眾生可度,無佛可成!如如即菩提!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2:0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站長:如照您所說,「煩惱即菩提」,說穿了,就是「一即為多,多即為一」,或是等同「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不知是否為此意?還請您再說明。謝謝您!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3:00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沒錯啊!

絕對値不是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嗎?

所以當我們進入絕對値契入本心即能化身無量!

一般人有分別心就落入數,有時空,有作標,有定點,
無法一等於無量,無量等於一!

所以說修行人算命算不出,因為不落入數中!全部都是,
整体都是,且均一模一樣,沒分別,要算那一個?

所以証道者,時空會凍結,失去了時間空間!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時空停止,那有過去現在未來!

科幻電視影集 Hero 的日本小孩不是能freeze 時間嗎?
然後再跳進跳出現在過去未來時空!真是妙極了!

科學愈來愈進步,慢慢與佛理結合!現在很多先進的科學家
都信佛了!我們的佛學院還在死抱歷史,真是遜透了!還自以為
自己先進,不迷信!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12/15, 2012 03:2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站長:歷史只是記錄過往的事,並且根據過往的歷程,去推測未來的發展。但時間會變,空間會變,人心亦會改變。故以歷史經驗去預測未來之事,不準的機率很高!為何易經最後一卦會是未濟,而非既濟?這不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個問題,很值得大家深思。站長,謝謝您的開釋!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12/15, 2012 10:23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立言今日依自己的體會解說如下:
所謂「煩惱即菩提」這個「即」字的意思是緊密難分的意思。龍樹菩薩把它表述成離世俗諦無勝義諦可言,也有經典上記載文殊菩薩對有人問「如來應何處求?」回答說「如來於六十二見本中求」的道理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可以說成煩惱為菩提,因為如果煩惱就是菩提,那就不用修行了,反正煩惱就是菩提智慧了嘛!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說『眾生的煩惱其實是求得菩提智慧的因子』這樣才對。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不像小乘人那樣急於斷除煩惱障,而是重在證知生起煩惱障的所知障為何?這是需要在眾生界中以多劫的時光一一去體證的事,這也就是菩薩從守護眾生中自利利他的密誼!


立言兄的解法,提供給Z 大德參考!角度不同!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1:37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無名站長您好:立言大德的解釋,解得不錯!確實讓本人有另一個角度的思考。本人會希望他在細節部分能夠說明的更清楚!誠如他說的:「這是大小乘修行最大的差別!」既然是最大的差別,那就要講清楚,說明白,交待好才行。所以,本人先在此謝謝立言大德!
P.S:之前提出的問題,應為「煩惱即菩提」才對!因這句話是本人在很久以前(大約十多年前)聽人家說的,記憶已太久遠,故有點忘記了!在這裡,得向各位大德抱歉!對不起,是本人糊塗了!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2:45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Z 大德您好:

因為本題目是菩提,所以末學以菩提說煩惱來解說!
在本心大圓智與圓覺法界智而言,並無煩離與菩提之別!
這是佛法大乘法修行的最大重點,以菩提無生為因,才能
契入無生菩提佛果!

心有分別煩惱與菩提有別,就是眾生的分別心妄心阿賴耶識心。
以此妄心阿賴耶識,以法為因,生滅因是無法契入無生佛果!

這也是蕭居士修行及法義最大的盲點,依阿賴耶識,依分別,
有所得修行!非大乘心法!還留在有修有証二乘法的修行!

大乘所有的法門,圓覺如來禪,楞伽的攀緣真如禪,楞嚴的
二空禪連般若觀行也均是以法空,本心,大圓覺無生因修行!

末學前己說明大乘是以眾生本來成佛,住佛位無修而歸!
眾生本來就是佛,根本不假修行,無修無証!今迷故眾生!
不迷即本佛!

二乘是把行者定在凡夫位,修聖位而証聖位,故稱二聖人。
非究竟!但二聖人心已淨,要契入本心較快,只要發菩提心
就成大阿羅漢入菩薩乘!

法門就是依眾生根器及共業而立!金剛乘到大乘區水土不服,
大乘至小乘區也不服,小乘至大乘區也水土不服!各有其適應
性!並非法有問題!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2:53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所以說如何正解一句偈說要視其出處!

相同名相有時在不同的經文中,或在
大小乘經典中會有不同的意義!

因此佛經才有了義與𣎴了義,究竟與方便之別!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3:12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大乘經典中常含有法門修行與法理分析!

法門修持要離分別,一法:生佛無二!

法理分析不離分別,二法:佛正偏知,眾生性顛倒!

前者稱事!後者稱理!

楞嚴云:理可頓悟,事須漸除!

理事要分清,否則看不懂大乘經典!
好像是自相矛盾!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3:2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站長:那麼您認為法門修行與法理分析,應以何者優先?或可同時並進?亦或有其他做法?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12/16, 2012 03:23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立言今日依自己的體會解說如下:
所謂「煩惱即菩提」這個「即」字的意思是緊密難分的意思。龍樹菩薩把它表述成離世俗諦無勝義諦可言,也有經典上記載文殊菩薩對有人問「如來應何處求?」回答說「如來於六十二見本中求」的道理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可以說成煩惱為菩提,因為如果煩惱就是菩提,那就不用修行了,反正煩惱就是菩提智慧了嘛!這樣是不對的。應該說『眾生的煩惱其實是求得菩提智慧的因子』這樣才對。因為這個緣故,所以菩薩不像小乘人那樣急於斷除煩惱障,而是重在證知生起煩惱障的所知障為何?這是需要在眾生界中以多劫的時光一一去體證的事,這也就是菩薩從守護眾生中自利利他的密誼!


立言兄應該進一步解說為什麼?

如來於六十二見本中求?
離世俗諦無勝義諦可言?

這些深義不解說,初學是看不懂的?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7) 1 [2] 3 4 ... 最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