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14) « 最前 ... 2 3 [4] 5 6 ... 最後 »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儒家學說跟佛法的關係之一, 請以學理討論,勿以漫罵對之
zza999
發表於: Sun.10/14, 2012 10:5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無盡大德您好:您剛才的發文本人已詳閱.很高興您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為何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本人是認為教育出了極大的問題!這二十幾年來,年年嚷教改,但是別人好的地方沒學到,壞的地方學一堆,甚至是變本加厲的墮落!連最基本的禮貌,都學了十幾年都學不會,請問這難道不是教育出問題?因此,本人會把儒家學說和佛法修行做結合,也是希望對這片土地,能留下一份心力.本人承認做的不夠好,但如果不做,本人怕以後不會有人做,這塊土地,本人真的很怕會變成無間煉獄!雖說天塌下來,有比我高的人撐住,有本人不多,沒本人不少;但如果自己不用心去做,只怕再多高個子也撐不住!真的很感謝您的鼓勵.也希望您能繼續鞭策本人.謝謝您!
PMEmail Poster
Top
無盡
  發表於: Sun.10/14, 2012 12:38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36
會員編號: 4,821
註冊日期: 09/12, 12


zza999 大德您好:

能夠碰上有心人,真很高興!人與土地的情感是與日俱深,永不會改變,
真是不可思議!大概是土地無怨無悔,默默無言!

二個和尚挑水沒水喝,二十幾年前,至少國家是國民黨的,還懂得愛惜,
愛護老百姓!總統直選後,國家變成沒人的,永遠是過度時期,誰選上
等於中了樂透!名利享完就拍拍屁股走人,誰在乎國家變得如何?

所以老百姓就變成白老鼠,當實驗品!一個政策或制度的實施均是急就章,
為騙取選票!所以不能怪老百姓,老百姓永遠是被趨使者!

一個國家社會最怕變,永遠變變變,人民無所適從!但政治人物,
不變就沒戲碼可唱!這些人要為台灣的沈淪負責!還有就靠老百姓
自覺了!

另外就是靠有心人,您我之類能做多少算多少了!最好是有心人
能集合力量,大家一起做些事情!譬如我們是否可應用此網站來
集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有心人!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0/14, 2012 01:5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無盡大德您好:您的發文本人已詳閱.看完您這篇文後,讓本人想起不知何人說過的名言:這是個最糟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機會!本人相信即使我們無法改變現世,但只要肯去做,總有一天必定能匯聚成強大的力量,去改變這塊土地的未來.重要的是有心去做,找對方法去做,不論成敗,不管榮辱,方能有改變的機會.真的謝謝您,無盡大德!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0/14, 2012 02:09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講到這裡,讓本人想起一個問題,想在此題和大家討論.在孟子公孫丑篇裡有一段對話,在談知言養氣與不動心的部分,這段文字對在修習佛法的離受有何幫助?在此,因原文過長,故本人以複製貼上的方式節錄處理,尚請各位大德見諒.請各位大德,對此有意見或願意提出自己看法,歡迎發表與討論.也歡迎各位大德,對之前的問題繼續討論.
原文節錄如下:
「知言養氣」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如此則動心否乎﹖」
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
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巿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剌萬乘之君若剌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
曰:「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 之。」「何謂知言﹖」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0/14, 2012 07:16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不好意思!本問題因原文過長,本人無法提供完整的翻譯,如欲找尋此文的翻譯,可能要請各位大德自行找尋.這個地方真的對各位大德很對不起!當然,孟子的文章基本上都算蠻長的.雖然不比佛經長,但是閱讀起來還是有點費力.所以請各位大德如有興趣,請花點心思閱讀.謝謝各位大德!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Mon.10/15, 2012 01:5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剛才,本人又將孟子的這段對話再看一次,發現這段對話,跟之前本人所提出的孔子說: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這段話,有相呼應的效果,甚至還加強的做了一些說明!各位大德不妨從此處下手會比較容易.
PMEmail Poster
Top
下下人
發表於: Mon.10/15, 2012 10:3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382
會員編號: 806
註冊日期: 07/22, 08



《孟子 • 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下下人 就是這樣啦 笑微微.. 哦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Mon.10/15, 2012 11:1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下下人大德您好:您的來文,本人已詳閱.不知您的意思是:佛法的離受,與孟子的知言,養氣,不動心,其實是每個人都生來具有的本能.只是我們因受無明習氣與六識所接觸的訊息所染,而導致這種本能被淹沒覆蓋,無法發揮其用,故必須以修行的方式來恢復這種本能?還望您看到此文,懇請回覆.在此先謝謝您!
也歡迎各位大德,對本問題與之前的問題繼續討論.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10/16, 2012 12:5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經過了一下午的沉澱與思索,發現到知言,養,氣不動心,有可能是修習離受的基礎.從整個孟子這篇對話記錄裡,確實有透露這個訊息的影子存在.這點要謝謝下下人大德的提點!雖然只是一點點的眉目,但本人依舊願意提出.如有更進一步的醒悟,本人會再度提出和各位分享!歡迎各位大德,對本問題與之前的問題繼續討論.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10/16, 2012 10:1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剛剛又讀了孟子,發現裡面有段孟子跟告子辯論,與孔子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有密切的關係!特摘錄下來,以供各位大德參考.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袂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告子曰:「生之謂性。」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在此,還是要說明:因原文過長,故以複製貼上方式來處理.這部分還請各位大德見諒.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Wed.10/17, 2012 01:1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孟子講不動心之類的不是指打坐修定的境界。而是類似修行道地經所載一個人拿碗水過街市而不掉一滴水那種狀況。雖然也算定,只是類似而已。原始儒家典籍並沒有很清楚的說明如何做功夫,有也只是原則。如果把孟子所說延續下來,陽明曰--『須就理之發現處用功』則較為具體且活潑。這樣比較忠於儒家原味。佛家有謂---『看它起滅處,此個是真如』。所以有說陽明近禪。但是,孟子陽明是儒家信徒,走治平事業,與四禪八定是兜不攏的。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Wed.10/17, 2012 01:3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這兩天一直想著知言,養氣,不動心與佛法離受的關係.本人得承認真的不是很容易會通!雖有眉目,但卻無法更進一步,真令人懊惱.但本人依然會繼續努力把它做完.因為本人知道這是一個重要的關卡需要去克服.
講到這裡,本人很想對某些在此地所看到的一些事,想提出點自己的看法,也藉此探討一些修習佛法的基本態度,順便也提醒自我,應注意不要犯此等過失!
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一個有德行的人,他的思想與觀念,是不被侷限固定住!本人覺得這是個好的觀念!事實上,修習佛法,也應當具備此基本觀,才能使自身修行的功夫更進一步.
有些大德可能他修習佛法較早,或時間較長,或修習某些宗派有小成,或對閱讀佛經論有心得,或其它等對自己修習之路有所幫助的方法或方式有所感悟,認為這些方法或方式,可以幫助以後修習之人.於是來此野人獻曝(如本人);或在此交流辯證!可是有些大德,可能受限自身修習的結果,或是本身的觀念影響,或其它原因所致,因而對不能接受的部分,提出些情緒性字眼!本人覺得這樣並不好!不但阻斷自身學習的機會,更讓整個討論空間的氣氛變得有點糟.真可謂得不償失!
願孔子說的這句君子不器,能讓在此地討論的大德們,有省思的空間!
歡迎各位大德,對本問題與之前的問題繼續討論.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Wed.10/17, 2012 02:16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牛黃大德您好:您的回文本人已詳閱.不知能否讓本人請教您兩個問題?如您看到,懇請您撥冗回覆.在此先謝謝您!
第一:您說儒家對修定這門功夫,並沒有說明如何去做,只有講述些原則.不知可否請您大略列出是哪些原則?
第二:您在文中引用了"看它起滅處此個是真如"這段偈語.但本人並不是很清楚它的意思.可否請您稍作解釋?
以上兩個問題,還請您幫忙解惑!本人在此,再次向您說聲謝謝!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Wed.10/17, 2012 10:3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今天清晨的發言,主要也是想跟各位大德討論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不以人廢言!
本人自開始接觸佛法以來,有一個觀念不知是否正確,但卻讓本人受用不盡.這個觀念是:多看多聽別人所說!不管自己是否喜歡他們,先去了解一下後,再做評論.而不是連看都不看,聽都不聽,就一竿子打下去,還自鳴得意說是某某傳人,某某教意才是正義的一方?這種井底之蛙的言論,說真的,會讓人聽不下去,看不下去!不但斷自己智慧的增進,更是對正法的傳播,有極不良的影響!最明顯的,就是某宗教為了推行其教義,不斷攻訐其他宗教,甚至把其他宗教比喻成邪魔外道.這樣的行徑,本人認為只是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仇恨,而不是消弭化解隔閡.這點,本人相信連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三界一切諸佛菩薩,都不願看到此景象在現今社會上出現.
當然,本人說這些話在很多方面真的不恰當(不論就資歷或修行的功夫......)!但本人既然願以修習正法為目標,故願意承擔此責任.本人希望正法的傳播能不停的走下去,而不是斷送在某些別有用心或無知盲從之人的手上.所謂:泰山不辭土壤,方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方能成其深,意義即在此處!本文若有得罪之處,還請多多原諒.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Wed.10/17, 2012 12:06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講原始儒家對於工夫沒有詳細說是相對佛家而言。其原則濃縮於中庸、大學,文字不多,但對做工夫已有提綱挈領之效。

復次,看它起滅處指看念頭如何起滅,或是說藉由念頭所投射的對象來看念頭,這是功夫起點,它導向四正勤。此個是真如指其相用,即顯發善心所。此乃末學一己之見。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14) « 最前 ... 2 3 [4] 5 6 ... 最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