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11) 1 [2] 3 4 ... 最後 »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証道或見性必有神通!, 神通乃修行成就的証明!
牛黃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03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這麼說,淨堂兄也認為佛法承認『神通』這東西?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0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當然,相不相信與迷不迷是兩回事!純粹就佛典記載來說。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0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神通是有的

這在外道'佛教及心靈科學上都已經經過證實

只不過:

開悟有分為二種:

一種是長久以來修行禪定,在開悟後能夠順便引起神通現象

一種是一般未修禪定的凡夫在某一機緣下觸物而開悟,這就沒有神通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12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一般來說能夠做到迴根脫塵的人必有[能遙視的眼通]

像蕭平實吹牛[修定力眼能見佛性],可是卻沒有能遙視的眼通

這就令人匪夷所思rolleyes.gif laugh.gif laugh.gif laugh.gif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15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鞞羅磨聚落北身恕林中。
  鞞羅聚落婆羅門長者聞世尊住聚落北身恕林中,聞已,共相招集,往詣佛所,稽
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有眾生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諸婆羅門長者:「行非法行、行危嶮行因緣故,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
婆羅門長者白佛:「行何等非法行、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佛告婆羅門長者:「殺生,乃至邪見,具足十不善業因緣故。婆羅門!是非法行
、危嶮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
  婆羅門白佛:「何因緣諸眾生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行法行、行正行,以是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復問:「世尊!行何等法行、何等正行,身壞命終,得生天上?」
  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
上。婆羅門長者!若有行此法行、行此正行者,欲求剎利大性家、婆羅門大性家、居
士大性家,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因緣故。
  「若復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
、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
  「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亦得往生。所以者何?以行正行、法行
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若復欲求往生光音、遍淨,乃至阿伽尼吒,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
淨,心離欲故。
  「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悉得成就。所以者
何?以彼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皆悉得
。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清淨,心離愛欲,所願必得。
  「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無量神通,天耳、他心智、宿命
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時,婆羅門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以上經文不過說因果,說地獄因,及升各天因!

最後說斷三結乃証果因,出三界因!
而証果將得神通,最後漏盡,証阿羅漢,
了分段生死,不受胎藏!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1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像楞嚴經所記載的阿那律尊者就是修習金剛照明三昧的迴根脫塵法而證得[天眼通]的

楞嚴經: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22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引用
佛告婆羅門長者:「謂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

阿含聖典是最樸實的。佛說『得生天上』。『天上』科學無法證明,該不該信?只要一處起疑,則處處皆可疑!連四聖諦八正道也可疑!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33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八一四)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
,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云何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
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觀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如是修
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初禪具足住,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修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
欲求第二、第三、第四禪,慈、悲、喜、捨,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
非想入處,具足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果;五下分
結盡,得阿那含果,得無量種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者。
如是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如是安那般那念,得大果大福利。」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說修安那般數習法將會有四禪八定!

最後將証四沙門果!到三果阿那含可得無量種神通力!

果位或聖位均是心位!表示心的純淨及智慧的程度!

同一果位同一心貌,大同小異!不會有的有神通有的沒有!

七住菩薩即有神道,阿羅漢如等同五六地菩薩,初果至少應可等同
十住,十行諸位吧!連鬼神都有神通!佛聖弟子,斷三結,貪嗔癡
怎可能沒神通呢?

真幫佛漏氣!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3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無名阿伯說開悟證果一定要有神通是錯的

顯然無名阿伯他完全不知有慧解脫阿羅漢的存在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35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我發覺很多人想把佛典中看似『迷信』的東西剃除。問題在於,看似『迷信』的東西是哪些?用什麼標準去剃除它們?剃除它們以後對於整個教義體系有何影響?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36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阿羅漢有二種:

1,慧解脫阿羅漢:雖已見法開悟,但未證神通.

2,俱解脫阿羅漢:不但見法開悟,也俱足神通.

佛陀在世的時代,門下弟子有五百阿羅漢,三分之二都是慧解脫阿羅漢

誤解開悟一定要有神通的證明,看來[台壇的學佛人普遍常識都不足]啊
laugh.gif laugh.gif laugh.gif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4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無名賢者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不相信佛法承認神通,好像一談神通就是走邪路一般,亂扣帽子。談兵不一定好戰,這些人永遠搞不清楚。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43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用阿含經當證據:

須深盜法
  有一陣子,佛陀在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郊外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摩揭陀國的國王,以及當地的許多大臣、婆羅門、富有的長者、居士與一般民眾們,都對佛陀及比丘大眾十分敬重,所以對他們的供養,如衣、食、醫藥、日用品等­特別豐富。相對的,當地其他外道所能得到的供養,就很少了。
  住在王舍城的外道們,為因應供養少,生活困難的困局,共同集會商量,最後想出一個點子,推舉他們之中一位名叫須深的聰明青年,要他到佛陀那邊去出家,看看能不能­學一些佛陀的秘笈回來,好讓他們也能得到大家的信仰與尊重,期望能恢復往日供養的水準。
  背負特別任務的須深來到迦蘭陀竹園,向一群比丘請求出家。經由比丘們的引見,佛陀也同意他在僧團中出家了。
  半個月過去了,有一天,他聽到一些比丘自稱是證得解脫的阿羅漢,覺得這下機會來了,趕緊前去向他們請教,怎樣才能學得初禪而得解脫。
  然而,這些比丘卻告訴須深,他們不會初禪,也不會神足神通
  須深不相信,就繼續要求這些比丘教他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等其他禪定。但是這些比丘都說他們不會,更不會他心神通、宿命神通
  須深對這些比丘的回答很不滿,質疑、指責他們前後所說互相矛盾,哪有不會禪定,而還可以自稱是解脫阿羅漢的!
  這些比丘就告訴須深,說他們是慧解脫者。
  須深根本不瞭解,也不相信這樣的回答,就去向佛陀求證。
  佛陀告訴須深說:
  「須深!修學的前後次第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那些比丘就是以這樣的次第,從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證入解脫的。」
  須深完全聽不懂佛陀在說什麼,就請求佛陀為他詳加解說。
  佛陀解說道:
  「須深!不管你知不知道,修學的必然順序,就是要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須深!你認為如何?有出生所以會老死,不離出生而有老死,是嗎?」
  「是的,世尊!」
  「像這樣,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所以有行業,不離無明而有行業,是嗎?」
  「是的,世尊!」
  「反過來說,不出生就不會老死,不離生之滅而老死滅,是嗎?」
  「是的,世尊!」
  「像這樣,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無明滅所以行滅,不離無明滅而行滅,是嗎?」
  「是的,世尊!」
  「須深!讓我再問你:色是常,還是無常呢?」
  「世尊!是無常。」
  「無常的事物,會帶來苦呢?還是樂?」
  「世尊!是苦。」
  「既是無常、苦,那是變易之法了,能在變易之法中,找到所謂不變的『真我』嗎?」
  「世尊!不能。」
  同樣地,佛陀又分別以「受、想、行、識」一一提問,並且由現在擴展到過去、未來等,說明這一切都是無常,是苦的,其中不存在所謂的「真我」。然後,佛陀作了個小­結論說:
  「須深!多聞聖弟子對色、受、想、行、識有這樣的理解而生厭,因厭而離貪愛,因離貪愛而解脫,因解脫而生解脫之智:我的生死已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該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輩子的後有愛了。
  須深!有了這樣的所知所見,就會各種禪定,各種神通了嗎?」
  「不會的,世尊!」
  「須深!這就是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那些比丘就是這樣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得解脫的。」
  佛陀說到這裡,須深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得法、覺法而自己解決了對法的疑惑,心中無所畏懼。
  這時,悟入正法的須深,向佛陀頂禮,懺悔他出家盜法的不當動機,並請求佛陀的原諒。
  佛陀接受了須深誠心的懺悔,並且告訴他說,若以名聞利養的動機來出家盜法,日後其心裡的不安折磨,將會更勝於盜賊被國王行刑,慢慢凌遲至死的痛苦。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三四七經》、《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七○經》。
  二、《雜阿含第三四七經》與《相應部第一二相應第七○經》主要內容是相同的,但有兩處細節不同:(一)須深問那些阿羅漢比丘的內容,前者是會不會初禪、第二禪等­禪定,後者是會不會各種神通。(二)佛陀為須深解說的內容,前者只說十二緣起,後者先說無常、苦,後說十二緣起。關於第一點,從《雜阿含第四九四經》中說:「習­禪思,得神通力。」《清淨道論》〈說神變品〉也說:「在生起(初禪等)定以前或以後或於同一剎那之間所起的定力的殊勝妙用,名為定遍滿神變。」(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解說「神通」一詞)來看,神通與禪定,兩者是相關的,唯一般多以神通的開發,需透過第四禪的定力才行,一如佛陀在菩提樹下的修學過程。不過,菩提比丘­英譯本註解,說《相應部注》的解說為「沒有禪定」,則又與《雜阿含第三四七經》相同。關於第二點,前者說須深要求佛陀解說法住智,後者則沒特別指明法住智,似在­解說「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兩句,所以稍有不同。
  三、如果比對兩經經文,可知法住智是指十二緣起等世間因果的必然性,也就是緣起法了。而「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意思,就如同佛陀回答須深說:「那位比丘就是以­這樣的次第,從專精思惟,安住於不放逸,而修得離我見,不起諸煩惱而證入得解脫的。」也就是說,「修學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現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第一頁)因此,個人以為「先知法住,後知涅槃」的內容,以先談「十二緣起」,再­談「五蘊無常、苦、無我」似乎比較合理,因為十二緣起是法住智,再依緣起而觀無常、苦,從中契入無我,才得以「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四、依定發慧而得解脫,從來是佛教界所無異議的,所依的定力,從初禪到第四禪都行(參考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按語六)。部派佛教時期,說一切有部的著名論­典《法蘊足論》,則說是「七依定」(大正二六冊第四九四頁),後來的《大毘婆娑論》則解說為從初禪到無想定的七種根本定(大正二七冊第九二九頁),加上六個這七­種定的「中間定」,與一個尚未到初禪的「近分定」(大正二七冊第六七二頁)。其中,尚未到達初禪的「近分定」一項,值得特別注意,那位不會初禪等根本定的慧解脫­阿羅漢,應當就是透過所謂「近分定」這類的定力成就的。
  五、須深所遇到的那些不會根本禪定,不會神通的「慧解脫阿羅漢」,到底是不是佛教界的一個特例呢?依《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中阿含第一二一請請經》說,在與­佛陀同住的五百位阿羅漢比丘中,有九十位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三明),九十位是定、慧俱解脫者,其餘三百二十位是慧解脫者。與之相當的《相應部第八­相應第七經》作:六十位得三明,六十位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神足神通、他心神通、天耳神通(六通),六十位是俱解脫者,其餘三百二十位是慧解脫者,­數目雖略有出入,但顯然的,不會根本禪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占多數,可見在佛陀時代,這類阿羅漢算是蠻多的,不是特例。  

 六、「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是佛陀時代的主流教說。後來,流行於西元初的一系列般若經思想,則有所轉變,展現了「直從涅槃」下手的風格(參考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九二至九三頁),成為當時的一股流行思潮,一直要到西元二世紀後的龍樹菩薩,在《中論》中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大正三○冊第三三頁),­才又重新闡揚佛陀時代的主流教說。


Regards,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49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須深所遇到的那些不會根本禪定,不會神通的「慧解脫阿羅漢」,到底是不是佛教界的一個特例呢?依《雜阿含第一二一二經》、《中阿含第一二一請請經》說,在與­佛陀同住的五百位阿羅漢比丘中,有九十位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三明),九十位是定、慧俱解脫者,其餘三百二十位是慧解脫者。與之相當的《相應部第八­相應第七經》作:六十位得三明,六十位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盡神通、神足神通、他心神通、天耳神通(六通),六十位是俱解脫者,其餘三百二十位是慧解脫者,­數目雖略有出入,但顯然的,不會根本禪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占多數,可見在佛陀時代,這類阿羅漢算是蠻多的,不是特例 



結論是:

神通不是修行成就的証明

佛陀時代有一大堆不會神通的四果慧解脫阿羅漢者
rolleyes.gif laugh.gif laugh.gif laugh.gif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49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淨堂 發表於: Thu.10/27, 2011 04:34 pm 

無名阿伯說開悟證果一定要有神通是錯的

顯然無名阿伯他完全不知有慧解脫阿羅漢的存在 


上次己說過,慧解脫阿羅漢沒神通是錯解經義!

經文大意說,外道問佛弟子,您們沒有四禪八定
如何能解脫?

弟子答:我們是慧解脫!

佛答:先住法住智,後住涅槃智!

意思是以妙觀智及平等智入,非以定入!

而定有神通,佛智有般若三昧,比定通更勝更廣!

慧解脫怎是沒神通?均是誤解!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11) 1 [2] 3 4 ... 最後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