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子曰:多聞闕疑。多見闕殆
望西子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2:2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88
會員編號: 4,862
註冊日期: 12/30, 12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張是孔子的弟子。請教從事政治之事。
孔子教子張: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
多聞就是博學。學無止境,雖然博學,仍有不能完全瞭解之事,此即是疑。有疑可以存而不論,不可妄加論斷,是為闕疑。其餘不疑,猶慎言之,則少過。

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謂所見之事若可疑,則闕而不敢行也。雖然多見,尚有危疑不安於心之事,亦須闕而不行,是為闕殆。其餘無疑惑之事,亦須中道而行,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是為慎行。如此則少後悔。

「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言語少過失,行事少後悔,祿位即在其中。即可辦政事。


PMEmail Poster
Top
望西子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2:2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88
會員編號: 4,862
註冊日期: 12/30, 12


求取世間的祿位,尚須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多見闕殆,慎行其餘

何況,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成佛道,度眾生,要圓滿完美的人格,就更須謹言慎行了
世尊在經典上常講,我今略說如是,若廣解說,窮劫不盡
可見,法界(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吾人窮一生所學,所知所聞亦當有限,豈可得少為止;對於無可疑殆之處,理應依法奉行,對於尚有疑殆之處,更應三緘其口,不宜輕言妄談,隨興批評

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經文明載
其行也,智愚賢不肖,皆能修能行,其理也,惟佛與佛乃能知,郤被一些佛弟子,視為迷信,譏為齋公齋婆之教,豈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皆齋公齋婆乎

子曰:君子之道 ,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

此文:把君子兩字,改為淨土,是亦可通
PMEmail Poster
Top
望西子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2:36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88
會員編號: 4,862
註冊日期: 12/30, 12



有個網友如是說

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過於理性的人是不會相信的,因為理性的人,只相信眼見為實的東西

我說,是啊,太過理性的人,豈只不信淨土之教,連四生六道,三世因果報應,都不可能相信的
PMEmail Poster
Top
望西子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2:5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88
會員編號: 4,862
註冊日期: 12/30, 12


有人依据現存的資料考證,做出結論
認為阿彌陀佛是沿至印度的太陽神宗教
個人才疏學淺,對於考證,實在無能為力
對於這樣的結論,當然,亦採取多聞闕疑,多見闕殆

上述考證結論,若有更具体的證据,那另當別論
假如,只是因為太陽,代表著陽光普照,阿彌陀一名無量光,亦是光明遍照之意,就硬扯在一塊,那.那.那.....

舉個現實大家都知道的事
台灣在戰後50年代,物資缺乏,生活困苦,有天主教,耶蘇教人士,到偏遠地區發放糧食,麵粉,解決當時的困境
2000年左右,證嚴法師的慈濟大愛,也是募集資金愛心,到處救助弱勢,照顧貧苦無依的人
我們現在的人,很清楚理解,天主教是天主教,慈濟是慈濟,是兩個不同的教派

但,經過二,三百之後,可能也會有學者,依据他們成立宗旨,時間先後做出考證,認為慈濟大愛就是天主教
這樣的結論,是太扯了,但可能因為考證的人,是當時大大有名的學者專家,相信的人可能也不少喔
PMEmail Poster
Top
履謙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5:28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91
會員編號: 4,859
註冊日期: 12/27, 12


當宗教為信仰時,其價值為無限大;但宗教為學術時,其價值為不值一文!故如何看待,就決定其價值為何。
PMEmail Poster
Top
履謙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5:39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91
會員編號: 4,859
註冊日期: 12/27, 12


其實不只是宗教!只要是牽涉到思想的部分,都是如此。端看所站的角度決定未來的走向,這就是所謂「發心」!如何決定,全看自己。
PMEmail Poster
Top
老王賣瓜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9:25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73
會員編號: 4,766
註冊日期: 08/22, 10


別人是別人~~~

你是你~~~

PMEmail Poster
Top
履謙
發表於: Mon.01/28, 2013 09:45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91
會員編號: 4,859
註冊日期: 12/27, 12


老王版主:汝所言甚是!
PMEmail Poster
Top
無為而為
發表於: Tue.01/29, 2013 04:18 pm








可是這個我真麻煩

叫他不起疑怠貪嗔癡

可他總是會弄這些出來

可惱可惱,自己叫自己聽話

總是不聽話

經典上說自己不是自己

怎會看完以後還是有個自己

可惱可惱
Top
老王賣瓜
發表於: Tue.01/29, 2013 04:2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73
會員編號: 4,766
註冊日期: 08/22, 10


那是因為

因果

因緣

業力

業緣

至誠合十
PMEmail Poster
Top
履謙
發表於: Tue.01/29, 2013 04:38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91
會員編號: 4,859
註冊日期: 12/27, 12


所以為何要修行?修行就是要修此處:讓「我」與自然在一起,即不特別突出,也不特別渺小,永遠與自然同在,如莊子所說的:「介於有無之間。」。這就是修行!以上所言,僅只個人意見。
PMEmail Poster
Top
無為而為
發表於: Tue.01/29, 2013 04:48 pm








故此

由老王所言可知

有作有收穫

現在沒收穫

過去沒有作

所以才要作

結論 : 別小看日常功課,即使一句佛號亦復如是

南無阿彌陀佛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