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無我, 體悟五蘊無我'破除法執,方能證無生
淨堂
  發表於: Wed.03/02, 2005 01:3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流沙國劫摩沙住處。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阿難在閑靜處。作是念言。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於是。阿難即從靜室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我向於靜室。默自思念。甚奇。甚特。世尊所說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如我意觀。如在目前。以何為深。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止。止。勿作此言。十二因緣法之光明。甚深難解。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阿難。我今語汝老死有緣。若有問言。何等是老死緣。應答彼言。生是老死緣。若復問言。誰是生緣。應答彼言。有是生緣。若復問言。誰是有緣。應答彼言。取是有緣。若復問言。誰是取緣。應答彼言。愛是取緣。若復問言。誰是愛緣。應答彼言。受是愛緣。若復問言。誰是受緣。應答彼言。觸是受緣。若復問言。誰為觸緣。應答彼言。六入是觸緣。若復問言。

誰為六入緣。應答彼言。名色是六入緣。若復問言。誰為名色緣。應答彼言。識是名色緣。若復問言。誰為識緣。應答彼言。行是識緣。若復問言。誰為行緣。應答彼言。癡是行緣。阿難。如是緣癡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佛告阿難。緣生有老死。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生者。寧有老死不。阿難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緣。知老死由生。緣生有老死。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緣有有生。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有.色無色有者。寧有生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生由有。緣有有生。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緣取有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取.見取.戒取.我取者。寧有有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有由取。緣取有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緣愛有取。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愛.有愛.無有愛者。寧有取不。答曰。無有。阿難。我以此緣。知取由愛。緣愛有取。我所說者。義在於此。

又告阿難。緣受有愛。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者。寧有愛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愛由受。緣受有愛。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當知因愛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著。因著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護。阿難。由有護故。有刀杖.諍訟.作無數惡。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護者。當有刀杖.諍訟。起無數惡不。答曰。無也。是故。阿難。以此因緣。知刀杖.諍訟由護而起。緣護有刀杖.諍訟。阿難。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因守有護。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守者。寧有護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護由守。因守有護。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嫉有守。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嫉者。寧有守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守由嫉。因嫉有守。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著有嫉。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著者。寧有嫉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嫉由著。因著有嫉。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欲有著。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欲者。寧有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著由欲。因欲有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用有欲。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用者。寧有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欲由用。因用有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利有用。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利者。寧有用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義。知用由利。因利有用。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求有利。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求者。寧有利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利由求。因求有利。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因愛有求。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愛者。寧有求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求由愛。因愛有求。我所說者。義在於此。又告阿難。因愛有求。至於守護。受亦如是。因受有求。至於守護。佛告阿難。緣觸有受。此為何義。

阿難。若使無眼.無色.無眼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若無耳.聲.耳識。鼻.香.鼻識。舌.味.舌識。身.觸.身識。意.法.意識者。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使一切眾生無有觸者。寧有受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義。知受由觸。緣觸有受。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答曰。無也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苦.悲惱。大苦陰集。

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此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無漏心解脫。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比丘如來終亦知。如來不終亦知。如來終不終亦知。如來非終非不終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阿難。夫計我者。齊幾名我見。名色與受。俱計以為我。有人言。受非我。我是受。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或有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阿難。彼見我者。言受是我。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當有樂受時。無有苦受.不苦不樂受。有苦受時。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有不苦不樂受時。無有苦受.樂受。所以然者。阿難。樂觸緣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滅。阿難。苦觸緣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滅。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滅。阿難。如兩木相攢則有火生。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俱滅。因苦觸緣故生苦受。若苦觸滅受亦俱滅。因不苦不樂觸緣生不苦不樂受。若不苦不樂觸滅受亦俱滅。

阿難。此三受有為無常。從因緣生。盡法.滅法。為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當以正智如實觀之。阿難。彼見我者。以受為我。彼則為非。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者。當語彼言。如來說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若樂受是我者。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苦受是我者。苦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若不苦不樂受是我者。不苦不樂受滅時。則有二我。此則為過。阿難。彼見我者。言。受非我。我是受。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此說。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當語彼言。一切無受。汝云何言有受法。汝是受法耶。對曰。非是。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是我。彼則為非。阿難。彼計我者。作是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但愛是我。者。當語彼言。一切無受。云何有愛。汝是愛耶。對曰。非也。是故。阿難。彼計我者。言。受非我。我非受。受法非我。愛是我。者。彼則為非。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阿難。諸比丘於此法中如實正觀。於無漏心解脫。

阿難。此比丘當名為慧解脫。如是解脫心比丘。有我亦知。無我亦知。有我無我亦知。非有我非無我亦知。何以故。阿難。齊是為語。齊是為應。齊是為限。齊是為演說。齊是為智觀。齊是為眾生。如是盡知已。無漏心解脫比丘不知不見如是知見佛語阿難。彼計我者。齊已為定。彼計我者。或言少色是我。或言多色是我。或言少無色是我。或言多無色是我。阿難。彼言少色是我者。定少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色是我者。定多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少無色是我者。定言少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多無色是我者。定多無色是我。我所見是。餘者為非佛告阿難。七識住。二入處。諸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云何為七。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天及人。此是初識住處。諸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初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者。

阿難。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或有眾生。若干種身而一想。梵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若干種想。光音天是。或有眾生一身一想。遍淨天是。或有眾生。住空處。或有眾生。住識處。或有眾生。住不用處。是為七識住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七識住。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七識住。云何二入處。無想入.非想非無想入。是為。阿難。此二入處。或有沙門.婆羅門言。此處安隱。為救.為護.為舍.為燈.為明.為歸。為不虛妄。為不煩惱。阿難。若比丘知二入處。知集.知滅.知味.知過.知出要。如實知見。彼比丘言。彼非我。我非彼。如實知見。是為二入。阿難。復有八解脫。云何八。色觀色。初解脫。內色想。觀外色。二解脫。淨解脫。三解脫。度色想。滅有對想。不念雜想。住空處。四解脫。度空處。住識處。五解脫。度識處。住不用處。六解脫。度不用處。住有想無想處。七解脫。滅盡定。八解脫。阿難。諸比丘於此八解脫。逆順遊行。入出自在。如是比丘得俱解脫。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Wed.03/02, 2005 01:33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長部大緣經中佛陀開示無我之義

大緣經裡佛陀的一段重要開示:

白話說明:

阿難,比丘如果不再執持受即是[我]的見解,不再執持[我]沒有感覺的見解,
不再執持[我]有感覺,[我]擁有感受官能的見解,從這時候起,
他就不再貪著世間的任何東西;無所貪著,他就不再激動;不再激動,
他就即身證入涅槃.
他知道不會再受生(不受後有),他的聖潔的生活已過完了,該做的事也都做了,
他已不再屬於這世間.

阿難,一個比丘要將所謂聖者死後繼續存在,或聖者死後不再存在,
或者聖者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或者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的邪說,
諉在這樣一位心得解脫的人身上,
是不可能的.(註:因為五蘊本來就無我,所以也沒有一個[我]入涅槃的邪見)

我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對於肯定命題,各種的肯定命題;論證,各種的論證;倡言,
各種的倡言;知識,以及知識的活動範圍;再生,以及由再生所產生的影響;
對這些都已徹底了知而得到解脫的比丘,
不可能將一套缺乏知見的邪信加之於另一位得到同樣解脫的比丘身上
.


長部大緣經(十五)與長阿含經中的大緣方便經(十三)所記載的大同小異.

佛說長阿含第二分大緣方便經第九內容如下: http://www.2848.idv.tw/ahan/b010-1.htm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