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何必藏通別圓?, 勿自立知見名相!!
無名
  發表於: Mon.10/15, 2012 03:16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記得六祖是如何取得禪宗的衣?(忘了拼音)的嗎?
何其間單明瞭

你提供的佛法論壇 只是學術性的討論
對於一般人要理解佛法 很像一種障礙
對不起 我這麼說

行善的人 就是菩薩
有慈悲心的人 就有佛法

佛法原是很簡單的
學術論壇 只是較勁佛學讀了多少 不覺得累嗎?
說的不如做的 這是我的觀點 不是想觸怒你 共修之!



今早收到朋友一封信!

末學是不搞學術的,唯依佛說!
連末學所說都被誤認為學術,
那真搞學術,集天下大論而論之,不更是學術嗎?

雖然這位友人所說僅是其觀點!
但還是很肯切!值得自稱傳佛慧命或法脈的四眾警惕!

我們是在傳法或在障法?

末學學佛三十餘年,深入佛說重要的經典,
尚不知何謂藏通別圓?當然也不知其他諸論了!

其實佛說了義不了義,即可解釋藏通別圓,
何必創新名相增加後學的困難呢!

把佛法搞得超現實與生活脫節,
是佛開示悟入佛知見的目標嗎?

我們佛教界是否該自我檢討了呢?

如果大眾均無法了解我們在說什麼?
因而無法獲得法益,此己非是大乘菩薩行?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明覺
發表於: Mon.10/15, 2012 05:1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485
會員編號: 504
註冊日期: 01/22, 08


”引用
記得六祖是如何取得禪宗的衣?(忘了拼音)的嗎?
何其間單明瞭

記得六祖是如何取得禪宗的衣「缽」!拼音就是「缽」啦!
(在此姑且不論禪宗的傳承表法方式究為何者)
這個拼音何其間單明瞭啊!

”引用

你提供的佛法論壇 只是學術性的討論
對於一般人要理解佛法 很像一種障礙

身為一般人的末學,
並不覺得這個論壇有什麼障礙,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就不能進入學術性的討論?

”引用
行善的人 就是菩薩
有慈悲心的人 就有佛法

原來此人是慈濟宗那一種根器的!
難怪誤解了這個論壇!

”引用
佛法原是很簡單的
學術論壇 只是較勁佛學讀了多少 不覺得累嗎?
說的不如做的 這是我的觀點 不是想觸怒你

預設無名站長會被觸怒?這是什麼話! sad.gif
無名站長其實心胸寬廣,豪氣萬千!

就算難免有些不愉快,也都會轉瞬即逝,
何況無名站長修持多年,早已自能調心!

所以就算正面被駁倒,也能溫和應對,
哪裡會被觸怒?

看來這人根本不了解無名站長!

此外!佛法雖「簡單」,
但對於不同根器的眾生,
佛法就有不同的表法!

喜歡搞行善的有慈悲心的人,
自然就去搞慈濟!
那當值得讚嘆!

但也有些喜歡搞思維的有慈悲心的人,
自然就去搞法義辯正!
那也當值得讚嘆!

你說你行善是佛法,
我為何不能說我正思維也是佛法?

何況《華嚴經,淨行品》有云:
見論議人,當願眾生,於諸異論,悉能摧伏!
(噢,經文又「浮現」了!)
你打算放著諸異論不管嗎?
PMUsers Website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10/16, 2012 02:22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明覺兄:

勿有分別心!

慈濟是大乘菩薩道,行六波羅蜜,六度萬行!
非一般所誤解的修福不修慧!

這位朋友非慈濟人,但具菩薩性強!

學佛人應勇於接受別人的建言!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明覺
發表於: Tue.10/16, 2012 03:02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485
會員編號: 504
註冊日期: 01/22, 08


感謝站長指導。末學目前的確尚有「分別心」存在,且的確尚無「分別智」。

末學明覺合十
PMUsers Website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10/16, 2012 03:10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明覺兄:

不要緊,末學以前也是一樣!分別心重!

當慢慢進入了義法,再了解法理的運作,

就曉得歸元性無二了!

這都是過程,必經之路!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Tue.10/16, 2012 11:2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不能知行合一乃站長所忌。現在的這裡,怎麼會像學術論壇?

學術者,不外義理或考據及兼二者。但以義理為主。義理重概念分析,有其哲學方法。亦即,善用概念為工具而頗析義理所在。其目的在於形成一套思想體系,倘無體系則不可言為學術。欲求概念以為工具者,當習德文以訓練使用概念之能力。蓋德文最能精確表達概念。然後習德國觀念哲學,因其為歐陸哲學精華,且日後可與洋人溝通。佛思想之學術化,比與歐人哲學,有過之而無不及。除此之外,而言學術者,不名入流。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Wed.10/17, 2012 12:24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倘若不做學術研究,書本是要一本一本丟棄的!除非很閒,用來打發時間。
PMEmail Poster
Top
明覺
發表於: Wed.10/17, 2012 10:1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485
會員編號: 504
註冊日期: 01/22, 08


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也。」───我們若能了解這七種覺悟之道(分別法),所走的路就不會錯了。這七種法中的第一種是「擇法覺支」;「擇」即揀擇、分別之義,也就是說運用我們的智識、智慧,觀察世間一切諸法,就能善於分別自己所修的教法是真或是偽,不會錯誤地去選擇邪妄虛偽之法,這就是「擇法覺支」。

與這有關的則是分別心與分別智。黃國達師兄在《無分別心與無分別智》提到:
”引用
含經有無相三昧,般若經強調無相、無分別,禪宗的信心銘有:「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可見「無分別」是修行的重要課題。在修行的過程中,許多人也曾有過無分別的體驗,但無分別的真正意義為何?實有待釐清。

有些人在靜坐、念佛、參禪中,聽到引磬、鐘聲,忽然妄念脫落,寂然清淨,心不染六塵而歷歷分明;或者,坐在急駛在高速公路的車上,旁邊的景物飛快流逝,心念頓然靜止,一片空靈;或是,在瀑布下悠閒地散步,傾聽水聲;或是,在海邊石上端坐,欣賞海濤聲,頓然忘我,融入一片清澈。因為分別心暫歇,有些人以為這是開悟,或是見到空性,其實,這只是無分別的定境,只是不以特定的境相為所緣,而安住於「無想」而已。

心識的功能就是「了別」,有分別才能認識事物,例如:有了對顏色的認知,才能知道紅藍黑白,正確辨認。一般人所體驗到的無分別,其實只是「無想定」或是「無相三昧」——於一切相不作意,或專注於「無相」。這些都是思想停止,而知覺仍在,不起念去區分。但般若智慧的無分別,卻是「分別相不可得」,「分別相如幻化」——所有的分別相都只是方便施設、約定成俗而已。

所以無分別的定(三昧)與無分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主要的區分在於:定的所依是於相無念,而慧的所依是一切相的「無自性」。

相與性不能混淆,例如以紅色和藍色來說,在現象上的確是有分別的,如果心不去分別它,那只是意味不再起第二念繼續加以分析、比較、推論、歸納、喜好、厭惡、追求、拒絕等「受」、「想」、「思(行)」的心念,並非連「識」的作用也取消了。這是於相有分別,而不起念頭分別的定境。

而般若智慧,卻是透視紅、藍色的本質是因緣生、無自性。它是由物質、光波頻率、視神經及心理的認識作用,共同呈現的差別相,並沒有所謂紅色或藍色的實體可得。這是在法性上的無分別智。

由於定與慧的差別,在無分別的體驗上,無分別定是局限的,抑制心念的,雖然因為受想行的功能暫停,可以清明地覺知當下,但受想行一生起,無分別心就消失,所以它是緣生緣滅的無常生滅法。

而無分別智,雖也要止觀來促成,但在分別智成就時,它是不妨礙受想行的作用的,所謂「念念心數起,菩提恁麼長」,「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一切法在本質上的分別性不可得,甚至連受想行的心也是如幻如化,所以心靈是自由的,不受定心與散心所局限的。

以無分別智見到諸法空相,雖知紅藍色的差別相,亦知因緣改變時,如物質起化學變化,顏色是會改變的。因為對法的認知是活潑潑、不僵化的,以無礙的、豐富的眼光看待當下的每一件事物,所以一方面可以很容易地接納它,同時知道它潛在的可能性。例如,吉祥如意是令人喜悅的,卻也可能使人沈迷、墮落;凶險失意令人喪氣,卻正可以振奮精神,激發潛能。幸或不幸並沒有絕對性。

正因為有這樣寬闊的視野,所以有包容心,能尊重不同的意見,容納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不會在意識形態、種族優越感、性別歧視上鑽牛角尖。在日常事務中,容許不同風格的作法,這在四攝法中,才可由「同事攝」而廣度眾生。

破除事物的絕對性,正視事物的相對性,體悟因緣的多面性、可能性,由此建立各種方便善巧,適應各種不同的性格、情境,建立不同的名相,說種種不同的教法,展現分別智的妙用,而又不執取法相,這是空有無礙的真諦。

要怎樣進入無分別智?光是無分別定是不夠的,必須以止觀契入般若智慧,才能照見空性,了達一切法的無分別性。

止就是奢摩他,是修定;觀就是毗婆舍那,是修慧。一般人修行,或是順著舊模式,摒除雜念,企圖作到「一念不生」;或是了然「無常、無我、無自性、緣起、畢竟空」,卻不能真實地見到。除此之外,或散心思惟,或一片茫然,像迷路一般,不知如何下手。

觀慧是一條全新的方向,既不是一味地不思惟分別,也不是簡單地用佛法的名相直接套上去。恰當的分別是必要的,分別什麼?分別「自性不可得」,觀察「自性有或無」。

什麼是「自性」?就是自有、自成、孤立、不變、不依因緣的存在實體——這是虛妄不實的錯覺。當我們帶著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來看事物的時候,「自性見」就隱含其中。可是諸法是依因緣的關係條件而變動的,從來就不是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或天生如此的,所以諸法實際上是「無自性」的。

止觀是漸修法門,可以由易而難、由近而遠地觀察。比方說:街上的霓虹燈,紅藍交替地閃現,變幻不定,你當然知道紅藍色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但是招牌上的藍底紅字,卻看不出它的無自性,必須以思考分析:當招牌老舊,油漆脫落,就褪色了!在有色的燈光下,就不再是藍色或紅色了!所以是無自性的。

就在無分別定的當下,拋棄任何預存的概念、知見、記憶、思想,直接看那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當下的一切界限、框框消失,融然一味,如真似幻。這時候,您將發現,附著在境相上的概念分別,只是存在於自己心中的「自性見」而已。

不過,存在心中的「自性見」,似乎是牢不可破的。去了一個又換一個,沒有見到當下無自性的紅藍黑白,人來人往,以及內心情感、思緒的流動,反而多了「無自性」、「緣起」、「畢竟空」、「真如」的意象蒙在上面,真是麻煩!這時,警覺地觀察有沒有這一類的「所知障」介入其間,如果發現就要揚棄、放下,直觀當下。

如果無法揚棄、放下,改用質疑、追問的方法觀察:紅真的是紅?藍真的是藍嗎?直覺常常是不確實的,概念意象只是虛擬而不是實體,就像幾何學的虛線而不是實線。紅與藍存在於因緣的關係條件中,唯有假名,沒有自性——這是無分別智。

止觀的重點在於:觀察本質,而不是將目光停留在紅色或藍色的現象上;見法性,而不是見法相。見法性是無分別智;見法相是分別智、妙觀察智。互不相妨,相輔相成,是為中道的智慧。

由無分別心到無分別智是以止入觀,由定而慧的方便,要能明辨性、相,才真能「善滅諸戲論」,「常遊畢竟空」,同時又能明見緣起如幻的萬象呢!




PMUsers Website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