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唯識三十頌》簡述, 《唯識三十頌》簡述
達摩書院
  發表於: Fri.09/11, 2009 09:31 am








《唯識三十頌》簡述

張尚德講 

可了記錄   

      首 語



一、 緣 起--指月錄包豬肉

 

  要宏揚一門高度精神文化的學問,在每個時代裡面,都會遇到相當的困難。以耶穌為例,〈出埃及記〉中記載,祂在以色烈那一帶轉來轉去,都在面對客觀環境的困境。南老師懷瑾先生也是如此。他從民國三十八年起,幾十年在臺灣遭遇的困境,不是用苦守愁城所能形容的,全家都隨時準備死亡。有一天,我到他家,一個小客廳,只能坐二、三人,手裡抱著一個小孩,腳推著搖籃中一個小嬰兒;沒有打坐的地方,就在桌子上打坐;沒有筆,別人送他一枝筆,就用那枝筆寫了一本《楞嚴大義今釋》的書,……等等種種的艱難困苦,但他一步一步的在文化上打基礎,如比《易經》還奇的《指月錄》,就是他從大陸帶來台灣的。

  那個時候,他沒有錢印《指月錄》,豐原一位台中縣政府社會科長,向賣豬肉的籌了一筆錢,印了《指月錄》,他也給了我一本,但我也不知道《指月錄》是什麼?有一部份送給出錢印書的豬肉商,當時的台灣很窮,因為沒有紙,豬肉商就把《指月錄》一張一張的撕下來包豬肉,所以後來就有一個笑話:

「指月錄包豬肉」。

  一九八○年我四十八歲,在南老師身旁學習近六年。因為臺灣面臨文化、政治的轉變,南師就到了美國。他在美國的時候,我寫信跟老師說:「老師,您頂多在美國六年。」到美國兩年多,最重要的助手朱文光先生不幸喪生,那時他已七十歲了。

  南老師再轉到香港,一切從頭開始,交代我一句話:

「尚德,幫大陸的忙。」

各位看到的,現在世事的艱苦,超過過去千萬倍,他已經八十多歲了,談到這裡,我就想大哭一場。

  自從認識南師後,他真的沒有想到自己,心中只有如何幫忙苦難的眾生。他跟我講過一句話:

「尚德,一切的資料,我都整理好了。」

真是這樣,沒有錯。他也隱隱約約的把現代文明--文化界、思想界和宗教界所犯的錯誤,都點出來了,但他很有修養,沒有很明白的說出來。由此可知,要宏揚一門高度精神文化學問的艱辛與痛苦。

 

二、 唯識的影響

  回想整個人類的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為什麼會有貞觀之治呢?答案是:

「因為唯識、禪發達。」

翻開整個唐朝文獻的記錄,因為唯識、禪的發達,所以有貞觀和開元之治。開元之治早期,就是唐玄奘早期,他用道家老子的無為哲學,其實道家、佛法和禪是相通的。再往後走,到了宋朝,慢慢的變為一個弱朝,特別是南宋,一塌糊塗,知識份子包括朱熹在內,對於那個時代的厭惡、反動,一步一步受禪門的影響;一方面接受禪門文化,另一方面又丟禪門,演變出宋明理學,慢慢的唯識和禪門文化,漸漸的衰落。到了明朝,朱元璋的專制、暴虐等等,有了王陽明哲學,王陽明的哲學也是有問題,不到底。後來滿清孤兒寡婦入關,康熙提倡中國文化,休養生息,雍正是個真正禪師的再現,培植乾隆,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沒有禪師皇帝的雍正,就不可能有乾隆的盛世,所以文化的復興,是精神文化帶頭的復興。

現代文明完全落在物質文化的經濟爭奪、電腦和生物科學的開展裡面,人類沒有前途,整個家庭、社會徹底瓦解了。所以談到這裡,大家的責任實在是很大、很重要的,應該要把自己丟掉,以拯救這個世界,比革命還要革命,比拋頭顱灑熱血還要拋頭顱灑熱血。這個文化慢慢的經過十年、二十年真正的紮根和奮鬥,在真正的紮根、奮鬥的過程裡面,重整和提倡唯識哲學,應是扭轉現代錯亂文明的路向。個人會有無盡的孤獨、孤淒和困難,要有這種認識和決心,才能夠慢慢的把人類的命運轉過來。可不可以轉過來呢?當然可以轉過來。人生本來就不是開玩笑的,自己的職責、責任、目的究竟是在哪裡?實在是要做一番反省。其次必須對整個理論的系統,做一個非常客觀細密的理解,然後所作所為,一定要按照這個系統所說的去做,慢慢的會解決自己生生世世的問題,透過對自己問題的瞭解和解決,自然會影響到你周邊的人。



三、 唯識的濫用

我們現在看歐陽竟無先生演講的〈唯識抉擇談〉。他說《成唯識論》之八段十義,第一是抉擇體用談用義,無為是體,有為是用。在《百法門明論》中有六無為--真如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和想受滅無為,它沒有一個體,竟無先生一開頭就說錯了。一開始就搞出個體用,慢慢的演變,搞出心體與性體,污染了整個哲學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很嚴重的,這個問題一定要處理。怎麼個處理法?他這種文字、思想的闡述,把佛法搞得一塌糊塗;但是他這種文字的表達、這種氣勢,很容易抓住人的。無為法有個「體」嗎?無為法六無為裡面,有虛空無為,那裡有「體」呢?就以真如無為來講,什麼叫做「真如無為」?《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講的很清楚,聖智無為叫做「真如」。聖智,聖人的智慧起用,不在功用裡面,把人、眾生導入真、善、美,叫做真如。那裡有個什麼「體」呢?

唯識這個系統,被歐陽竟無先生搞得一塌糊塗。近百年來,有幾個原因在裡面:

第一、唯識,實在說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雖說唯識有六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厚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摩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中邊論》、《二十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摩雜集論》、《分別瑜伽論》),但它是通各經的。為什麼?譬如以《解深密經》作例子,顧名思義,它是「解深密」,解釋第八識(阿賴耶識),解釋一切存在的根本。再以唯識的根本經典,也是佛法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做例子,「華嚴」--一切存在的根本、一切存在的價值、一切存在的美好究竟在哪裡?答案是:一切的存在,原來是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告訴我們的。其次,佛法有多種緣起說,其實法界緣起跟賴耶緣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和真如緣起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例如法界緣起裡面也解釋真如緣起,所以要通群經才能通一經。也就是要把佛法重要部份系統整個的綜合起來,理論的本身才能夠抓住。唯識的本身把它劃為六經十一論,這是唯識系統的劃分,但釋迦牟尼佛並沒有這麼劃分。

第二、唯識這個系統裡面,特別涉及到名相,每一個名詞,它所指謂的意思是什麼,要把它搞清楚。譬如佛,老實說,很多人對「佛」一字,完全未搞清楚,《楞伽經》裡將佛講得非常清楚。什麼叫做「佛」?就是:

一、去掉妄想。

二、轉八識成四智。

三、淨。

四、寂靜。

五、歸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具備上述五點才叫做佛。《楞伽經》還交待,成就了佛,認為自己是佛,那就錯了,因為佛亦為幻。既然佛亦為幻,那佛有個什麼常論呢?沒有一個常論,但有許多外行人的資料卻有個「常」在裡面,錯了。從《楞嚴經》所展示的來看,佛的成就是從菩薩五十二位一步一步上去的,最後等覺、妙覺,然後成佛,這一方面也有佛學專家疏忽,把這兩方面的等階次第,以大奪小,以頂捨基。比如說到現量,歐陽竟無錯誤的認為只有聖量才是現量,錯了。《八識規矩頌》一開始就說:「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就是所感覺、所看到、所聽到的,它都有現量在裡面。怎麼說要聖量才是現量呢?他這是文字的濫用,那是不對的。在學術上,以大奪小,以頂捨基,這種心態,就會變成一種學術上的狂妄和自大。復次,唯識並沒有新舊,道也沒有新舊,真理更沒有新與舊;古代的二加二等於四,和現在的二加二等於四是一樣的,和未來的二加二等於四還是一樣的。因此把唯識分成新舊,犯的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在唯識系統裡面,名相搞不清楚,便寸步難行,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唯識的系統,甚至是佛法的系統,在中國的語言表達裡面是有問題的。這怎麼說呢?一方面佛法的本身,在語言上來說,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等等,所開展出來的一套非常嚴格、也非常經驗的一套思想。這個非常嚴格、也非常經驗的一套思想,來到中國,中國的文字是一個詩的語言,中國的民族從來是一個詩的民族,它不是科學的、不是唯識的語言。詩,不管什麼詩,它必須包含兩種條件:一是含混。譬如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相見時難,怎麼難?難在那裡?難到什麼程度?百花無力又殘到什麼地步?所以說很含混。又如李後主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何時了?多少往事?搞不清。愈是含混,這個詩所勾引出人的意境就愈廣、愈深。但在唯識,它要說話中的,亦即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二是歧義。就是一個名詞有很多種的解釋。譬如說「性」一字,有性別、性質、性格等之義。又如「道」一字,有道路、道德、道的本身等等的意義在裡面,一個字有好多種意義的解釋。在佛法系統、唯識系統裡面,它用了那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所指的究竟是一種意義,還是兩種意義或者是多種意義呢?它有這個問題在裡面。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出毛病的,這是在研究佛法、唯識時,在中國文字裡面所遇到的困難。

第四、佛法的系統等於是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超博士一步一步上去的。譬如說在小乘系統裡面,它是就小乘而說小乘的,甚至於在中乘獨覺的系統裡面,它就十二因緣來說十二因緣,但它在大乘的系統裡面,就不是這樣,大乘的系統裡面有一個預設的知識,它預設什麼?它預設你對於小乘和中乘已經掌握了。也就是說,很多人一上來,就是大乘,丟掉了小乘和中乘。達摩書院這些年來,我看得很清楚,大家在修持上不太有基礎、不太落實,原因在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和數息觀)、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沒有好好下功夫。無明究竟是什麼?有十五種無明,每一種無明跟自己生命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完全沒有下功夫。小乘和中乘沒有打好基礎,一進到大乘裡面,要人無我和法無我,如《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便起不來,也做不到,不是指哪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始終還是在人性的情、意、欲裡面,脫離不了情、意、欲三種無明。原始眾生、無明眾生整天在情、意、欲裡面滾來滾去,所以我總結一句話,人從來是:「我要活下去,我要按照自己貪瞋癡的形式和內容活下去。」根本原因在這個地方。堅定不了自己的信心,就無法持續自己的學習與努力。

唯識是屬於大乘的系統,自然的把小乘和中乘包括在內,以《瑜伽師地論》為例,有十七地,從小乘意地開始,一步一步上來的,因此在大乘的語句表達裡面,包括了小乘和中乘的意思在裡面。也就是說,走路三百里地,在中間坐直昇機,停在一百五十里路的地方,沒有走路或者開汽車,那個一百五十里路沒有走過,就不知道它是什麼,犯了這麼一個毛病,所以唯識不容易瞭解。唯識就像數學、就像打毛衣一樣,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把它扣緊。

第五、佛法的本身,特別是唯識系統的本身,它包含著很深的語法學在裡面,語法學就是語言表達的結構。因為唯識都是大佛、大菩薩所說,祂們本身很多世很多世修來的。在語法學有了成就,自然的把語法學嵌在唯識的系統、佛經的系統裡面,以《金剛經》為例,它有大前提、小前提、也有推演,也就是說,大的條件是什麼?小的條件是什麼?你才能成就金剛,《金剛經》的語法轉示的非常清楚。無論接觸任何一本佛經,在語法學上沒有體會、沒有訓練,就很難掌握那一部經的全貌。

第六、語意學。語意學就是語言的意義,所指的是什麼?涉及到證量。佛法初步的證量是證空,證空的目的是讓我們歸到不可思議境界,非語言、非意識層面的境界。證空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可以透過智慧,但智慧那裡來的呢?當然是從人生的經驗,從過去世的修持、過去世的福德因緣而來的。第二個層次是轉色身,念頭捨掉,肉體讓位,常寂光現前,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在任何一個時代裡面,能轉色身證空,是沒有幾位的,這個真是要有大的福德因緣。

上面是就佛法和唯識的系統,整個資料的接觸性要具備的條件來說的。

Top
洗心明覺
發表於: Fri.09/11, 2009 09:4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678
會員編號: 394
註冊日期: 08/03, 07


唯識宗又區分無明為種子與現行,其中,常隨眾生,隱眠在第八阿賴耶識中之無明種子,稱為隨眠無明;對此,無明之現行,纏縛眾生,繫著生死(迷之世界),稱為纏無明。又纏無明有相應與不共,即為隨眠、纏、相應與不共等四種,稱為四種無明、四無明。此外,無明復可分為根本與枝末、共與不共、相應與不相應、迷理與迷事、獨頭與俱行、覆業與發業、種子子時、行業果、惑等十五種無明。 

大乘起信論之說,無明為不覺,此不覺分為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又作根本不覺、無始無明、元品無明,忽然念起無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達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的元初,即為諸煩惱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煩惱所生者,故謂「忽然」。

以其極微細,故難以區別心王與心所之狀態。故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動之心為根本,故稱根本無明。此即無始無明住地之惑。枝末無明,又作枝末不覺,即依根本無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細六粗之惑業。 


有部與唯識宗又將無明分為相應無明與不共無明二種。相應無明,係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共起;不共無明,則無與之相應而起者,以其獨自生起,故又作獨頭無明。

成唯識論卷五將不共無明更分為恆行不共無明與獨行不共無明。

恆行不共無明,係與第七末那識相應之無明,即與貪等根本煩惱相應而起,此無明無始以來恆行,障礙真義智,故稱恆行;自一切凡夫心常無間之觀點言,乃與相應於第六意識之無明有異,故稱為不共。獨行不共無明,係與第六意識相應之無明,以其與其他根本煩惱不相應,單獨而起,故亦稱不共。

獨行不共無明復依其與隨煩惱俱起與否,更細分主獨行無明與非主獨行無明。 


http://blog.udn.com/Mindfreedom/1043778
PMEmail Poster
Top
5566
發表於: Sun.09/13, 2009 09:57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7,694
會員編號: 147
註冊日期: 09/05, 05


CODE
達摩書院 發表於 Fri.09/11, 2009 09:31 am
 《唯識三十頌》簡述

張尚德講 

可了記錄   

      首 語

三、 唯識的濫用

我們現在看歐陽竟無先生演講的〈唯識抉擇談〉。他說《成唯識論》之八段十義,第一是抉擇體用談用義,無為是體,有為是用。在《百法門明論》中有六無為--真如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和想受滅無為,它沒有一個體,竟無先生一開頭就說錯了。一開始就搞出個體用慢慢的演變,搞出心體與性體,污染了整個哲學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很嚴重的,這個問題一定要處理。怎麼個處理法?他這種文字、思想的闡述,把佛法搞得一塌糊塗;但是他這種文字的表達、這種氣勢,很容易抓住人的。無為法有個「體」嗎?無為法六無為裡面,有虛空無為,那裡有「體」呢?就以真如無為來講,什麼叫做「真如無為」?《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講的很清楚,聖智無為叫做「真如」。聖智,聖人的智慧起用,不在功用裡面,把人、眾生導入真、善、美,叫做真如。那裡有個什麼「體」呢
唯識這個系統,被歐陽竟無先生搞得一塌糊塗。近百年來,有幾個原因在裡面

第一、唯識,實在說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雖說唯識有六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厚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摩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中邊論》、《二十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摩雜集論》、《分別瑜伽論》),但它是通各經的。




阿德兄啊
5566說你一開始就大錯還敢批先賢在亂說啦。
怎說呢?
你等最大的賣點就是亂批甚麼:[……叫做真如。那裡有個什麼「體」呢?],
然後以這一個點就開始亂批說甚麼:[唯識這個系統,被歐陽竟無先生搞得一塌糊塗。]。

哈哈所謂[唯識這個系統,被搞得一塌糊塗。]。
是阿德兄你們這些人啦。


我說:[真如]就是一切法之[法體、法性]啦。

所以請問[真如]怎麼不是[體]呢?

5566故意要舉出你說的[唯識的根本經典,也是佛法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做例子],再舉出唯識大家成唯識論玄奘、窺基大師所說的給你看啦。

佛都說[真如體][真如體性],正宗唯識大家玄奘、窺基也說[真如體],
可笑你卻反佛反唯識大師而亂說甚麼[……叫做真如。那裡有個什麼「體」呢?]。

如此俗眼無知真可笑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
譬如真如體性甚深。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了知其性。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其體微妙。難可得見。譬如真如離眾垢翳。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慧眼清淨。離諸癡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成就一切諸菩薩行。最上無等。
譬如真如體性寂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善能隨順寂靜之法。譬如真如無有根本。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能入一切無根本法。
譬如真如體性無邊。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淨諸眾生。其數無邊。
譬如真如體性無著。善根迴向亦復如是。畢竟遠離一切諸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除滅一切世間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善根迴向亦復如是。非諸世間之所能行。
譬如真如體性無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生死。皆非所住。譬如真如性無所作。善根迴向亦復如是。一切所作。悉皆捨離。
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善根迴向亦復如是。安住真實。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與諸菩薩。聽聞修習。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善根迴向亦復如是。於諸世間。修平等行。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
大迦葉。一切諸法。具足本際及中後際。以一切法真如體故。一切法現在真如體故。若是觀者是菩薩。名為成就內觀應知。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七(本)
沙門基撰


論。此體有二至疎所緣緣。

述曰。自下第二辨其差別。若與見分等體不相離者。簡他識所變。及自八識各各所緣別。唯是見分內所慮託。此有二種一是有為。即識所變名內所慮。二是無為。真如體不離識名所慮託。即如自證緣見分等並是此輩。空等雖是無為所攝。
======
如體空者何所妨也。真如離有。及離無相。若言於空雖離有相非離空相。
故此空言非真如體。故致性言深為有用 真如離空名空性。真如離有名有性。
=======
故諸聖教而不具言亦無失矣。而言理者。且實真如體唯一種。
=======
釋論云。謂依他起法性真如體是常住。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