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法華居士
  發表於: Tue.01/01, 2013 07:10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63
會員編號: 4,863
註冊日期: 12/30, 12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唐代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佛教禪宗祖師,得黃梅五祖弘忍傳授衣缽,繼承東山法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鑑禪師。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陳寅恪稱贊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旨,一掃僧徒繁瑣章句之學,摧陷廓清,發聾振聵,固我國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關於六祖的法號,歷來誌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天生聰穎,聽法即悟,惟不識字,但據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據六祖法寶壇經行由品載,其父早亡,家貧,常採薪汲水以奉寡母。一日負薪至市,聞客讀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時五祖弘忍住蘄州黃梅之東禪院,法門甚盛。師乃前往拜謁。五祖試問其所來及欲求何物,師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謂:「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驚異其稟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歷八月。

弘忍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語,這實際上是一場考試,他要選擇繼承人。但惠能沒資格參加,因為他只是幹雜事的。神秀是眾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在半夜三更時分,獨自掌燈,在佛堂的南廊寫下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清晨時,弘忍見到此偈後漠然不語,慧能聞聲來到廊下,他要求也做一偈,得到許可,於是他高聲念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使惹塵埃。」弘忍看到是慧能,就叫他退下,第二天弘忍把慧能給叫去,為惠能講經又把世代相傳的法衣交給他正式傳他為禪宗六祖,並為他的安全著想,親自送他到江州的渡口,吩咐他非要到必要的時機,不要把自己是禪宗六祖的身分講出來,免得有禪宗的僧人來爭奪。惠能來到嶺南,渡過了15年的隱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間(676年),在廣州遇到印宗法師,印宗法師為他剃髮,授戒。至此,惠能才算是正式的僧人,在此之前只是「行者」。

不久惠能又從廣州到了曹溪寶林寺﹕在這裡,惠能正式「開山」傳法。這時候,他在禪宗的地位得到確立,被稱為「六祖大師」。而神秀則在北方傳法。從此,南北分流,形成禪宗的南北兩派。武后、中宗召請,終不赴京。禪宗自初祖以來,無頓漸之分,自六祖惠能開啟頓門,嗣後並成為禪宗的正統。得法弟子四十人,其後支派並起,成為唐以後中國佛教的主流。或作惠能。門人法海編錄其法語為《六祖壇經》。公元713年惠能在新州圓寂,弟子將其遺體應回曹溪,法相一直保持至今。

禪宗 -- 特重禪觀,不重教理,自稱教外別傳。以菩提達摩為初祖,下傳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弘忍之後分成南宗惠能,北宗神秀二派。北宗強調漸修,南宗主頓悟。弘忍圓寂後,北宗神秀大闡宗風於長安、洛陽。中唐以後,南宗成為禪宗的正統,並形成曹洞、雲門、法眼、溈仰、臨濟五家。但宋朝以後則僅存曹洞、臨濟二脈。或稱為佛心宗。
PMEmail Poster
Top
法華居士
  發表於: Tue.01/01, 2013 07:17 p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63
會員編號: 4,863
註冊日期: 12/30, 12


後來五祖對惠能講解《金剛經》,惠能聽到「無住生心」時,

當下大徹大悟,說出《自性偈》:


何其自性本自清淨,

何其自性本不生滅,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無動搖,

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這種直接說出心中的體會的偈頌,歸屬於自說
(憂陀那)。五祖知道惠能已經大徹大悟,
便把衣缽傳給了惠能。這是禪宗有名的故事,
此中穿插著偈頌,所表達的意境很受歷代文人
的欣賞,也達成弘揚佛法的效果。

PMEmail Poster
Top
法華居士
  發表於: Wed.01/02, 2013 04:02 a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63
會員編號: 4,863
註冊日期: 12/30, 12


【無相頌】

六祖惠能大師對「無相」特別感到興趣,

《壇經》一開始的三次重要開示,最後都以

《無相頌》作結語,惠能要聽眾牢牢記住這些

偈頌並遵照奉行。第一個是長的《無相頌》,

惠能說: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

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是世間,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第二個是短的《無相頌》,

惠能說: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

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以上是在大梵寺的開示,強調「菩提只向心覓」。其後惠能回歸曹溪。於曹溪傳授無相戒後,對大眾開示《無相頌》(長度為中),惠能說:
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頌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此中仍然直指修行以心為重心:

「學道常於自性觀」。

PMEmail Poster
Top
法華居士
  發表於: Wed.01/02, 2013 04:04 am

所屬群組: 版主
**
發表總數: 163
會員編號: 4,863
註冊日期: 12/30, 12


【六祖和弟子的偈頌】
《阿含經》中保留許多佛陀和弟子以及諸天的
偈頌問答。這種相互應答的偈頌,歸屬於諷誦
(伽他)。六祖和弟子間也常有偈頌的誦出,
以下舉例說明。

(1)六祖給法達的偈是: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法達受到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2)六祖給智通的偈是: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又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智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3)六祖給智常的偈是: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大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智常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
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
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4)六祖給志誠的偈是: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志誠聞偈,乃呈一偈。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從以上這些實例,可以看出六祖的教導直接掌握
佛法的真髓,弟子們受到啟發因而也有
智慧的自然流露。



【六祖入滅前的偈頌】


六祖惠能入滅前也以偈頌來開示,


第一是《真假動靜偈》,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第二是《自性真佛偈》,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惠能在這偈中,明確指引後代之人要

自見本心,
自成佛性。


【結語】
六祖惠能雖不識字,但是他經由體證,
直接掌握佛法的要義,因而能善用偈頌,
靈活開示,甚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口氣也是如此,
曹溪本《壇經》記載著,

惠能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
「吾行矣!」奄然遷化。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