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其實在佛教裡還有另外兩個類似的名詞,也常引起誤解和困惑,就是「見性成佛」和「即身成佛」。以上這些問題的誤解,都是因為在發生開悟時,行者引發的「身心感受」確實存在「深淺不一」的差異,因而導致事後的解讀也就有所不同。各位要更清楚地了解這個現象,就必須先認識一個重要的觀念,即所謂的「境界性」! 佛經當中談涉許多法理的內容或現象,其實都是「境界性」的展現,並非僅是哲理性的推論而已,倘若修行者無能親身證入並體驗該境界,發起身心具體而實在的深刻感受,也就是缺乏真實的證量,勢將難以真實通解佛經裡的真意。亦即,修行者若無此境界證量,常僅能就一般的學理或道理詮釋經義,在解說佛經法義時就會落於「望文解義」的層次,而無法真實透解其中的真義矣。 |
這是一般的想法,証道不見得就通法理!
很多均是誤道,未証言証 自以為是証道,其實根本不是
真悟道根本不在乎証不証的問題
一般急於証道者根本証不到 只是住於幻境而以多証道 幻境太多很多人均被境所惑 絕大部份均不出五十陰魔
真証道應該是意生身 阿羅漢辟支佛初地菩薩 這叫三昧樂意生身 也稱化身
仍未証入本心佛性大圓境智 應身八地菩薩的証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