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14) « 最前 ... 10 11 [12] 13 14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儒家學說跟佛法的關係之一, 請以學理討論,勿以漫罵對之
老王賣瓜
發表於: Sun.12/30, 2012 09:0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73
會員編號: 4,766
註冊日期: 08/22, 10


修行者如何不誤入歧途?

以皈依三寶~~~以戒為師~~~

學生淺見~~~

至誠合十~~~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12/30, 2012 10:5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老王版主您好:您所使用的方法,本人認為只要是正信的佛法修行者,應該絕大部分(包括本人在內)都會使用,而且也是最穩妥的方法.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本人在此感謝您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您!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01/01, 2013 08:23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孔子這段話,意思是:一個有德行的人,是廣泛的從古人遺留下的智慧中學習;並且用禮法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樣子就不會誤入歧途了!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hu.01/03, 2013 01:17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為什麼孔子會提出以這樣的方式,讓自己和弟子們不誤入歧途?本人認為可從兩方面來探討:
一,博學於文:"博學於文"主要的作用,本人認為有二:(一)讓自己專心一致在學問上,不讓自己有胡思亂想的時間和機會!這點和佛法修行中的念經,持咒,念佛號......等作用有些相似;(二)讓自己能知己知彼,充實自我,不讓別有用心人士牽著鼻子,走入歧途,為非作歹!
二,約之以禮:"約之以禮"主要的作用,本人認為是藉由法規禮儀,來時時反省,約束,警惕自己!不讓自己誤入歧途,違法亂紀,破壞社會秩序與天地萬物的和諧.讓自然界能夠正常運作,使萬物適得其所生存.這部分,和佛法修行中持戒的部分,也是相似的!
以上所言,只是簡單的敘述儒家如何不讓自己誤入歧途的方法,在此提供給各位大德做個參考!若有大德對此有意見或有問題與不完備之處,歡迎各位大德提出來討論.在此,感謝各位大德,謝謝各位!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Mon.01/07, 2013 02:0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各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想和各位大德討論的問題,是傳揚佛法,應抱持甚麼心態才對?
本人相信各位大德,都知道修行佛法是一件好事;也相信從修習佛法中得到許多利益(非指錢財等有形部分).但是要傳揚佛法,本人相信很多大德(亦包括本人)卻不太容易做!而造成此問題最大的原因,就是不知道要抱持何種心態傳揚!本人認為此問題值得各位大德思索討論,故在此提出.
在此,本人先提出曾子曾經說過的一段話,做為起頭.這段話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歡迎各位大德,對此議題與之前的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本人在此先感謝各位大德!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Mon.01/07, 2013 07:54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Z 大德此問題問得相當好!

答案也相當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的確是想傳佛法或護法者應有的態度!也是左右銘!
很感謝您的提出!

簡單說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一般聖教均是在提升人性,增上聖性,不容易為一般人所接受!
所以這條路就是寂寞而孤單!如何去整合資源並集合同道就變得很重要!

曾子說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等於是佛教的大菩薩了!

末學常覺得,學說非宗教,缺乏神力的支助!
儒者能說出這樣的話,的確讓人欽佩!

怎能為道,為仁說出這麼偉大的話語呢?

以現代人的說法:道,仁一斤值都少錢?

為何有人能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呢?

感恩您提出這麼好的問題!值得大家好好的省悟!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01/08, 2013 11:2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無名站長您好:感謝您所提的意見!的確,這正是本人想傳達的想法:"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這條路很苦,本人承認!因這條路,是真正孤寂之路;是真正的險途;更是真正的了悟之道!所以很少人願意走這條路.以前墨家的人走過,最後墨家全滅;天主教徒,基督教徒走過,雖有所成,但有許多人卻淪為少數別有用心人士的棋子.所以走這條路,非常艱苦.但這條路是非走不可的路!因不走這條路,正法會被邪說所奪,甚至被完全淹沒!
故曾子為何會說這段話?無非也是希望後世修習儒家的人,能夠走此路,傳揚儒家,將儒家的命脈能延續下去.而本人會在此提出,也是希望修習佛法的大德們(包括本人在內),也能傳揚佛法,延續佛法的命脈.
而走這條路要成功,只有一個關鍵,就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任重道遠,死而後已"!說穿了,即是看自己心夠不夠堅定;智夠不夠圓融;以及德能不能服眾!三者皆具,即成功一半!
最後,本人再次謝謝站長,給予本人的鼓勵與肯定!本人會繼續努力下去,讓自己更加圓滿,成熟.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01/08, 2013 03:02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還好雖然這條路辛苦,但已找不到不辛苦的路可走,
走起來辛苦但目標是光明的大道!

最重要這條路也不少人走過,有路跡可循,
再加上幾百千年來累積了不少資糧,假如能集合
這些資源,走起來就輕鬆些!

好好善加利用,樂觀前行,相互提攜!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01/08, 2013 11:4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不好意思!忘了補曾子這段話的翻譯.現在補上.
曾子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有志者,不可不去培養堅強的意志,因為他所要負擔的,是一個非常重大,路途非常遙遠的責任!以實現"仁"道為自己的責任,這樣的責任難道不重大嗎?為了實現這個責任,奮鬥終身,至死方休,這樣的道路難道不遠嗎?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Tue.01/15, 2013 02:11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Z 大德您的儒學造詣很深很紮實,

歡迎繼續發表心得!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01/15, 2013 07:3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各位大德大家好:今天想和各位大德討論的議題是:"問"的重要!
有很多人對於"問"這件事,其實是很輕忽的!甚至問人的和被問的人,有許多心態和習慣上的問題,讓雙方因"問"這個動作,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與莫名的仇怨.所以本人今日在此提出,也是希望各位大德看完之後,能重視此現象,並調整自己的態度待人,廣結善緣,讓正法傳播更加順利.
此處,本人先以孔子做的一件事做個開端.並歡迎各位大德,針對此議題和之前的議題,進行討論或意見提出.在此,本人先感謝各位大德!這段話是: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Tue.01/15, 2013 10:25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孔子的這件事,意思是:孔子進太廟時,對太廟內每件事都發問!有人看到後,說:"誰說孔子懂禮呢?進了太廟事事都問."孔子聽到後,說:"這就是禮!"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01/19, 2013 07:49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謙下為禮!


阿彌陀佛!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01/20, 2013 11:2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為何要提出孔子的這件事,來討論"問"這個問題?站長提出一個重要的原因:謙下為禮!這點,其實這也是許多人在討論問題時,最缺乏的一個部分!很多人在討論問題時,無論提問的一方,或回答的一方,很喜歡抱著"唯我獨尊"的態度,認為自己是最好,最強.......,卻常忘記別人的感受是否能接受,因而造成許多的誤會與紛爭,甚或一些令人遺憾的事,也因此發生!所以本人希望在此討論的大德,不論是發問者或是回答者,都能夠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對應,這樣雙方才能良性互動;討論才能有實質的內容;也才可以廣結善緣,法喜充滿!
那要如何去進行"問"呢?本人認為:首先雙方均需依理而行,提問者不懂之處,請客氣提問;而回答者,也應儘量以客氣的態度來做回應.但這只是最基本的方式和態度!至於進階版的,本人只能說需依照自身的環境,或自身的經驗歷程,來自我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最好方式.此處,恕本人無法提供!因本人提問與回答的方法,也只適合本人使用,並非為通例!這點需先說明.
以上只是簡單提出對"問"這個議題的看法.若有大德對此有意見或有問題與不完備之處,歡迎各位大德提出來討論.在此,感謝各位大德,謝謝各位!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Wed.01/23, 2013 11:2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各位大德大家好:這次想和大家討論的議題,是:佛法到底是"想"出來的?還是"做"出來的?
其實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很久了,而且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可以讓人信服的答案.那為何本人要淌此渾水,將自己惹一身腥?本人只是認為對此問題,本人有本人的看法,而本人也只是站在儒家的角度看此問題,借儒家的角度來說明本人的看法,故在此提出!下面藉由孔子的一段話,做為本議題的開端.這段話是: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歡迎各位大德,針對此議題和之前的議題,進行討論或意見提出.在此,本人先感謝各位大德!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14) « 最前 ... 10 11 [12] 13 14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