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有深度的問題
paa |
發表於: Mon.06/04, 2012 05:18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fathorse 發表於: Mon.06/04, 2012 04:10 pm ”引用 | 不用六根,又何來會有〔六識〕?
《圓覺經》說『身心永滅』,你有沒有被嚇死? |
首先..... 圓覺經說的是身心客塵而非身心.....身心的部份在圓覺經中答文殊師利菩薩的那段有說明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 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
哈
這一段你肯定是沒有讀到
就是[身心]滅。
|
|
|
心樂 |
發表於: Mon.06/04, 2012 11:30 pm
|
|
《圓覺經》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
|
|
心樂 |
發表於: Mon.06/04, 2012 11:40 pm
|
|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
|
|
paa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1:19 a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心樂 發表於: Mon.06/04, 2012 11:30 pm
《圓覺經》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
”引用 | 心樂 發表於: Mon.06/04, 2012 11:40 pm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
哈,你根本看不懂佛經
『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垢盡明現』
愚癡者 以為 垢 不用 滅
因為愚癡者不滅垢,所以見摩尼珠有五色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
『便顯差別』就是指:因為不滅垢,故妄見摩尼珠有五色
|
|
|
fathorse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7:25 am
|
|
那麼......
身心滅後........剩下的是什麼 ?
垢盡明現..........明現的是什麼 ?
身心滅是過程 ? 是終點 ? 還是目的 ?? 請看懂佛經的 paa 師兄說明一下
當然,這問題早被問過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
|
|
paa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0:41 a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fathorse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7:25 am
那麼......
身心滅後........剩下的是什麼 ?
垢盡明現..........明現的是什麼 ?
身心滅是過程 ? 是終點 ? 還是目的 ?? 請看懂佛經的 paa 師兄說明一下
當然,這問題早被問過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 |
胖馬問這種問題太幼稚了
身心滅後,當然是剩『法身』
『明現』就是[法身]現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幻滅滅故非幻不滅。
身心不滅,法身不現(垢不滅,明不現)
|
|
|
fathorse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5:31 pm
|
|
確定嗎?
要不要再看看圓覺經?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
|
paa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6:36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fathorse 發表於: Tue.06/05, 2012 05:31 pm
確定嗎?
要不要再看看圓覺經?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
就是很確定,才會講出來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這句話證明[幻要滅]。遠離就是滅 譬如你遠離損友,你就沒有損友 遠離眼耳鼻舌身意,你就沒有[身、心]
『幻滅,名為不動』 身心滅了,就解脫了。所以稱為『不動』
《大般涅槃經卷第九》正解脫則名為空亦名不動。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如果還沒有離身離心(離幻)。就表示還 未覺 所以自己覺了沒? 應該很容易判斷
無身無心時,應該就是[遍一切處]了
《佛說如來興顯經》以無身故。無所不周。
|
|
|
秋柔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0:34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278
會員編號: 4,802
註冊日期: 08/14, 11
|
”引用 | paa 發表於: Tue.05/01, 2012 10:19 pm
每天在相同類似問題辯來辯去,如果有點煩。就來點新鮮又有深度的 下面這個問題深度很深。
請問, 為什麼第一段的佛經說『法身不離心意識』 為什麼後三段的佛經卻說『法身離心意識』 |
末學看大家對這兩種說法,說的2266的,並沒有說的很清楚:
所謂「法身不離心意識」,這是從因地眾生的角度去看,並不是離開心意識別有佛可成,也就是說你現在這顆妄心雖然是不實的,難道離開這顆妄心,還有其它的你嗎,既妄心的當體就能體現如如之佛性。
所謂「法身離心意識」,這是從果地佛的角度去看,法身離心意識。
所以法身不離或離心意識,端看站在什麼角度去看,以眾生的角度去看就是不離,以佛的角度去看就是離。
|
|
|
牛黃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1:02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
”引用 | 為什麼第一段的佛經說『法身不離心意識』 為什麼後三段的佛經卻說『法身離心意識』 |
般若智慧不是從心意識來的,但是卻要依心意識顯現。何以故?心意識是計度分別,般若智慧不依計度分別而有。行般若智慧需要方便,方便免不了計度分別。
|
|
|
paa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1:13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秋柔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0:34 pm ”引用 |
每天在相同類似問題辯來辯去,如果有點煩。就來點新鮮又有深度的 下面這個問題深度很深。
請問, 為什麼第一段的佛經說『法身不離心意識』 為什麼後三段的佛經卻說『法身離心意識』 |
末學看大家對這兩種說法,說的2266的,並沒有說的很清楚:
所謂「法身不離心意識」,這是從因地眾生的角度去看,並不是離開心意識別有佛可成,也就是說你現在這顆妄心雖然是不實的,難道離開這顆妄心,還有其它的你嗎,既妄心的當體就能體現如如之佛性。
所謂「法身離心意識」,這是從果地佛的角度去看,法身離心意識。
所以法身不離或離心意識,端看站在什麼角度去看,以眾生的角度去看就是不離,以佛的角度去看就是離。
|
太好笑了
離開這顆心,才會成佛啊
《大乘起信論》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
|
|
|
paa |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1:57 p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779
會員編號: 1,551
註冊日期: 02/15, 09
|
”引用 | 牛黃 發表於: Tue.06/05, 2012 11:02 pm
般若智慧不是從心意識來的,但是卻要依心意識顯現。何以故?心意識是計度分別,般若智慧不依計度分別而有。行般若智慧需要方便,方便免不了計度分別。 |
亂講
般若智慧不需要依心意識顯現
用心意識做事,叫做[有功用] 有功用,就有[行]。
如來做事,是無功用的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七》離心意識而能作諸佛事。以無功用故。
|
|
|
牛黃 |
發表於: Wed.06/06, 2012 12:19 a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
”引用 |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七》離心意識而能作諸佛事。以無功用故。 |
『離心意識』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般若智慧不是從心意識來的。 『而能作諸佛事』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要依心意識顯現般若智慧。否則眾生如何受用佛功德? 『以無功用故』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佛菩薩不為世俗原因,沒有世俗目的,純粹基於大悲心。
”引用 | 般若智慧不需要依心意識顯現
用心意識做事,叫做[有功用] 有功用,就有[行]。 |
不然般若智慧依蝦米顯現? 是誰告訴你用心意識做事,就叫做[有功用]?你把佛菩薩等同凡人了呀?大寶積經不是你理解的那個意思。你有的,佛菩薩也會用它,但是佛菩薩就是跟你不同,所以佛菩薩先叫你不要小孩子玩大車,長大以後再玩。 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
|
|
牛黃 |
發表於: Wed.06/06, 2012 12:51 am
|
所屬群組: 會員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
我跟你說,凡夫的心意識覆障法身,所以智慧開發不出來,是以修行要出心意識才行。但是,你不可以反過來說佛菩薩度世時就不用心意識了,否則,你就是在說心意識還會障礙佛菩薩。佛菩薩於法自在,怎麼還會跟凡夫一樣被心意識覆障法身? 不要用你凡夫的腦袋去想像佛菩薩的境界。
|
|
|
fathorse |
發表於: Wed.06/06, 2012 09:19 am
|
|
”引用 | 就是很確定,才會講出來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這句話證明〔幻要滅〕。遠離就是滅 譬如你遠離損友,你就沒有損友 遠離眼耳鼻舌身意,你就沒有〔身、心〕
『幻滅,名為不動』 身心滅了,就解脫了。所以稱為『不動』 |
圓覺經這前幾段經文看似簡單但其義深遠,花幾年時間可漸明其義 在下不會譏笑他人幼稚,亦不想諷人膚淺,如此除了表現自信不足外,無法幫助自己在義理上的深入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為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如果你沒有朋友,你就沒有損友,因為判斷的標準是你的利益,而非朋友的狀態,更何況好人會做壞事而壞人也會做好事,損益並非恆常,不過沒有朋友........算是入了斷滅 如果沒有友或非友的標準,沒有期待.....才不會有朋友的問題
其次,眼耳鼻舌身意只是媒介,或說表達的方式,不需媒介的交流溝通自然不會有身、心的問題,看看維摩詰大大那默然不語的經典,若說『不動』以下經文可為典範
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楞嚴經卷九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
圓覺經答普眼菩薩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以上....和 paa 師兄的遠離就是滅.....差別很大
"空"...很難言說,用『俱足圓滿』在此暫為定義,然後回頭看看牛黃師兄凡夫與佛菩薩的觀點問題,其差別就是『俱足圓滿』的不同而已 這部份可參考圓覺經答清淨慧菩薩那段,要論就圓滿.....別論殘缺
|
|
|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追蹤主題
當主題有新回覆並且您不在論壇上活動時,接收電子郵件的通知。
訂閱這個討論區
當有新主題被發表於本討論區並且您不在論壇上活動時,接收電子郵件的通知。
下載/列印 本主題
以不同的格式下載本主題,或檢視友善列印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