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16) « 最前 ... 13 14 [15] 16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由 太虛大師來談阿賴耶識,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 阿陀那識!
性如
發表於: Thu.05/12, 2005 01:06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487
會員編號: 79
註冊日期: 04/23, 05


是海水與海浪亦是海水 laugh.gif
PMEmail Poster
Top
羅丹
發表於: Thu.05/12, 2005 01:06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8,353
會員編號: 7
註冊日期: 02/18, 05


性如、楊老道:

咱家先睡了,明兒個續論吧!
PMEmail Poster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09:41 am








”引用 (性如 @ May 12 2005, 12:42 AM)
”引用 (羅丹 @ May 12 2005, 12:40 AM)
《大乘起信論》卷1:「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識蘊不是真妄和合 wink.gif
故識蘊不是阿賴耶識 laugh.gif

您的意思是說

“笨鳥沒有佛性”!? rolleyes.gif

呵呵--- “真”“妄”何處不和合?佛說連石頭都有佛性!

**
Top
慈憫心
發表於: Thu.05/12, 2005 09:4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305
會員編號: 83
註冊日期: 05/06, 05


性如大德﹕

由《太虛大師來談阿賴耶識》結論是﹕﹕

太虛大師說
他﹙阿賴耶﹚雖是相續不斷的,而實是剎那生滅而無常的,而且是隨業流轉而無力的。


您認不認同這個結論呢﹖
認同的話,您們蕭家班,修證一個《隨業流轉而無力的》阿賴耶識,有何屁用﹖告訴大家好不好﹖

PMEmail Poster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09:55 am








”引用 (楊水源 @ May 12 2005, 09:41 AM)
”引用 (性如 @ May 12 2005, 12:42 AM)
”引用 (羅丹 @ May 12 2005, 12:40 AM)
《大乘起信論》卷1:「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識蘊不是真妄和合 wink.gif
故識蘊不是阿賴耶識 laugh.gif

您的意思是說

“笨鳥沒有佛性”!? rolleyes.gif

呵呵--- “真”“妄”何處不和合?佛說連石頭都有佛性!

**


**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東子曰:「何其下邪?」
莊子曰:「在稊稗。」
東子曰:「何其愈下邪?」
莊子曰:「在瓦甓。」
東子曰:「何其愈甚邪?」
莊子曰:「在屎溺。」
東子不應 ----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
呵呵---性如之言也,胡說八道!

**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0:50 am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真心與妄心和合運作!?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佛性對妄識不理不睬!?

--有人知道蕭某葫蘆裡賣甚麼膏藥,請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0:57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辰羽 @ May 11 2005, 10:45 PM)
此經云:〔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
請問此經中的(彼識)有滅嗎?
嘿!淨堂.你還沒回答耶!

總而言之,有情眾生若不依靠四食及四識住,生命的延續現象根本上就不可能延續下去.
就算是聖人還在世上也必需要依賴食而得生存.
而有情眾生的識若不住於四種識住當中則不能夠生長,在無所住的狀況之下,則只有走上寂滅的一途了.

所以此識才會,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蕭平實所認為命根(阿賴耶識)不滅,這根本上就是一種不實際的妄想.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1:0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看來有必要對性如'照塵'提問'辰羽等這些不懂原始佛教的基本佛法的人要好好的上一課.
讓他們了解入胎識是因緣法,既然是此有故彼有的因緣法所成,就不可能會不生滅.

對於原始佛教的四識住及四食不了解.
根本上就不可能會瞭解十二因緣法識緣名色的原因何在.

何謂四種識住:
四識住
解釋  梵語 catasro vijどいna-sthitayaし,巴利語 catasso viどどいなa-むむhitiyo。又作四識處。謂「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分別稱為: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亦即在五蘊之中,第五之識蘊依著於前四之色、受、想、行四蘊,攀緣愛著之,隨增喜貪,且以色、受、想、行等四蘊為其住處;如「色識住」即心識依色蘊生愛著而依住,乃至「行識住」為心識依行蘊生愛著而依住。此一「識住」之情形僅限於有漏之五蘊;若於無漏法中,則無「識住」之作用。又依大毘婆沙論之說,識住僅限於有情生命,而不通於非情之生命。〔雜阿含經卷二、長阿含經卷八、集異門足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七、阿毘曇心論卷五、大乘義章卷八本〕p18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因緣法中識緣名色,就是因為[識]攀緣於色、受、想、行等四蘊而依住之,才能增長廣大延續下一世五蘊生命.
PMEmail Poster
Top
淨堂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1:0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12,352
會員編號: 18
註冊日期: 02/19, 05


四食
解釋  梵語 catvいra いhいrいし 或 いhいra-catuまka,巴利語 cattいro いhいrい。<一>指長養有情生命之段、觸、思、識等四種食物。係「九食」之一部分。又作世間食。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成唯識論卷四、集異門足論卷八等記載:(一)段食(梵 kavaぎiっkいrいhいra, kavlせ-kいrいhいra,巴 kabaliにkいrいhいra),欲界以香、味、觸三塵為體,分段而飲噉,以口、鼻分分受之。段食又分粗(梵 odいrika,巴 oちいrika)、細(梵 s⑴kまma,巴 sukhuma)二種;前者如普通食物中之飯、麵、魚、肉等,後者如酥、油、香氣及諸飲料等。(二)觸食(梵 sparぽいkいrいhいra,巴 phassいkいrいhいra),又作細滑食、樂食。以觸之心所為體,對所觸之境,生起喜樂之愛,而長養身者,此為有漏之根、境、識和合所生。例如觀戲劇終日不食亦不感饑;又如孔雀、鸚鵡等生卵畢,則時時親附、覆育、溫暖之,令生樂觸,卵則受此溫熱而得資養,故又稱溫食。人之衣服、洗浴等亦為觸食。(三)思食(梵 manaし-saっcetanいkいrいhいra,巴 mano saどcetanいkいrいhいra),又作意志食、意念食、業食。於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者,此即成實論所謂以思願活命。又依大乘義章卷八(大四四•六二○中)之解釋:「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如魚、龜等出至陸地生諸卵後,以細沙覆之,復還入水,若彼諸卵思母不忘便不腐壞,若不思母即便腐壞;又如人之望梅止渴、精神食糧等。(四)識食(梵 vijどいnいkいrいhいra,巴 viどどいないkいrいhいra),有漏識由段、觸、思三食之勢力而增長,以第八阿賴耶識為體,支持有情身命不壞者,如無色界及地獄之眾生以識為食。 雖言諸有漏法皆能滋養諸有,然上述之段、觸、思、識等四種其義殊勝,故特稱為「食」。其中,段食、觸食含有能資益現身之所依及能依之義。所依,即有根身,段食能攝養之;能依,即心、心所,觸食能資益之。思食、識食含有能引生「後有」之義,即於此生之中,由於起動有漏之「思」業,遂使業力熏習「識」中之種子,從而引生來生不斷輾轉相續之生起。 四食中,段食僅限於欲界,其餘三食可通三界,惟依四生五趣之胎生、溼生、人趣、天趣、鬼趣等差別而有所不同。如大毘婆沙論卷一三○載,欲界具有四食而以段食為主,色界具有三食而以觸食為主,鬼趣具有四食而以思食為主,溼生具有四食而以觸食為主。 據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四、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五載,四食,就凡與聖可區別為四種:(一)非清淨依止住食,又作不淨依止住食、不清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欲界眾生相續生存。(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業、觸、識等三食令色界與無色界之眾生相續生存。(三)清淨依止住食,又作一向清淨依止住食,謂四食令聲聞、緣覺之身相續生存。(四)能顯依止住食,又作示現住食、示現依止住食,謂四食悉為諸佛之食。 四食之說亦見於雜阿含經卷十四、卷十五、卷十七、中阿含卷七大拘絺羅經、卷四十九說智經、長阿含卷八眾集經、卷二十世記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卷四十一、起世經卷七、大樓炭經卷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九、卷一五四、俱舍論卷十、成實論卷二之四諦品等,然名稱多有出入,今表解其名稱相異者如下表。 此外,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末謂,佛陀於成道前曾接受牧牛女之乳糜供養,遂遭外道誹謗,佛於成道後,便為彼等說四食。此為四食說之起源。又雜阿含經卷十五、北本涅槃經卷三十八、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六等載述對四食之觀法:(一)觀段食猶如曠野中饑餓之父母,不得已而食己子之肉。(二)觀觸食猶如生剝牛皮,任由諸蟲齧食、草木針刺。(三)觀思食猶如城邑之大火。(四)觀識食猶如盜賊身受三百矛之鑽刺。依此而次第觀身、受、心、法等四念住,是為入道之方便法。〔大集法門經卷上、起世因本經卷七、正法念處經卷十八、卷六十七、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阿毘曇甘露味論卷上、順正理論卷三十、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卷十五、俱舍論光記卷十、華嚴經疏卷二十八、宗鏡錄卷五十、法苑珠林卷九十九、大藏法數卷二十一〕 <二>指出家人應遠離之四種謀生方式。又作四邪命食、四邪食、四邪、四口食、四不淨食。即:(一)下口食,又作下邪,係以和合湯藥、種穀、植樹等不淨方式活命者。(二)仰口食,又作仰邪,由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等作為生計者。(三)方口食,又作方邪,由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而得以活命者。(四)維口食,又作四維口食、維邪,以學習種種咒術,卜算吉凶等不淨方式活命者。反之,唯以清淨乞食自活者,稱為正命食。〔大智度論卷三、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一、大藏法數卷二十一〕p1741
PMEmail Poster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1:10 am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你死祂不死,你活祂不活,你輪迴祂不輪迴!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成佛的是祂,不是你!祂不必修,而你的妄識不管怎麼修都不是祂,都不能成佛!?

--有人知道蕭某葫蘆裡賣甚麼膏藥,請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1:19 am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明心見性,但是無神通!佛說的“五通”“六通”,通通要死了以後才能“通”!

--有人知道蕭某葫蘆裡賣甚麼膏藥,請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1:33 am








蕭某說:眼見佛性以後,成佛的是祂,不是你!祂不必修,而你的妄識不管怎麼修都不是祂,都不能成佛!?
但是,在“正覺會”蕭某卻又編定一系列修佛次第要徒子徒孫利用“妄識”按表操課!

--有人知道蕭某葫蘆裡賣甚麼膏藥,請站出來說清楚講明白--
Top
楊水源
發表於: Thu.05/12, 2005 12:10 pm








下面貼自蕭平實批月溪老人片段──
---------------------------
蕭某辨正︰佛性不是絕對,因為他相對於境界而運作,真如方是絕對。佛性可以用肉眼看見,怎麼可以說「不能以心觀」呢?因此不可以說「可觀者非佛性也」。《大般涅槃經》卷8、25、26、27、28、29、30中,世尊都為我們開示佛性可以眼見,怎麼可說「佛性非肉眼所能見」呢?
《大般涅槃經》卷32云:「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虛空。」
《大般涅槃經》卷25云:「不見佛性而斷煩惱,是名涅槃,非大般涅槃。若見佛性能斷煩惱,是則名為大般涅槃。」所以佛性是可見的
卷26云:「若有菩薩具足智慧、福德二莊嚴者,則知佛性,亦復解知名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薩以何眼見,諸佛世尊以何眼見。」所以佛性是看得見的。
卷27云:「佛性亦爾,一切眾生雖不能見,十住菩薩見少分故,如來全見。」所以佛性是可見的。世尊又云:「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又云︰「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又云:「復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卷28云:「眼見者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眾生所有佛性。」
卷29云:「嘴者喻於十住菩薩得見佛性。」
卷32云:「善男子,眾生佛性非有非無。所以者何?佛性雖有,非如虛空。何以故?世間虛空雖以無量善巧方便,不可得見;佛性可見,是故雖有,非如虛空。」
卷8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細難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見?』佛言︰『迦葉善男子,如被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隨順契經,以信故知。』」
蕭某自作註解說:『所以佛性雖然無形無相 rolleyes.gif ,卻真實可以用肉眼看見 laugh.gif 。』
----------------------------------------
仔細檢驗蕭某以上這些文句,我發現蕭某腦筋是有點阿達!阿達! ph34r.gif 否則怎會膽敢如此亂解佛經!? mad.gif

有人敢為蕭某邪說“肉眼可見佛性”背書的請勇敢站出來!
cool.gif


**
Top
軟體之美
發表於: Sat.06/25, 2005 08:5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532
會員編號: 17
註冊日期: 02/19, 05


”引用 (性如 @ Tue.05/10, 2005 10:24 pm)


故 太虛大師作如是開示:
「常人不明此理,執此根身、器界為實有,不知皆阿陀那識一心之幻現也。夫一念心起,無不依一真法界而有,無始無明唸唸不息,即是全法界盡在無明,是故一心之動,即萬法所由生。萬法之變,悉唯識之所現,故曰萬法唯識,唯識之實性即是真如。能知此義,斯可以觀依真有幻全幻即真之唯識觀也。」

全法界盡在無明!
PMEmail Poster
Top
學處
發表於: Sat.06/25, 2005 09:2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2,140
會員編號: 93
註冊日期: 06/01, 0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凡夫無智慧   藏識如巨海
  業相猶波浪
  依彼譬類通

簡單明了也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16) « 最前 ... 13 14 [15] 16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