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儒家學說跟佛法的關係, 請以學理討論,勿以漫罵對之
zza999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0:45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事實上,孔子在晚年所做的事業就是教育.所以才有門下三千弟子,七十二位門生.這點其實跟釋迦牟尼佛還蠻像的,祂也是得道後四處宣揚佛法,教育學生,只是本人不知祂門下弟子有多少,可能本人比較對這方面沒有去蒐集吧!
另外,今日是中秋佳節,在此藉這一角落,祝福各位大德: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團圓!福慧雙修,法喜充滿!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Mon.10/01, 2012 01:2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今天上網時,看了各位大德的意見,發現有許多大德針對心和識的問題進行討論.當然,本人對此問題只是抱持關心的態度,並不想參與太多;但對各位大德這麼熱衷與關心此議題,本人也覺得可能從別的角度來看此議題,或許能有一條解決之道,所以本人以儒家學說的觀點,來試著提出些看法.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大德提出指正!謝謝各位.
之前,本人曾提出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其實談的是心與識的部分.因為以孔子的觀點,認為人出生時的心性,大部分是相同或相似的,沒有所謂好壞之分;但是經過後天環境的影響,使人的意識產生了變化,而意識的變化,連帶產生行為的變化,所以才會性相近習相遠!而在佛家的觀點,認為眾生的心在意念未生(亦即識未產生)之前,是純淨不受汙染的,但是當阿賴耶識受之前無始以來所受的習氣所遺留下來的根識所影響,再加上六根接觸外界環境所帶來的訊息(姑且稱之),造成眾生的識產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那麼要回歸本心,所需要的:以儒家學說來看,是利用教育;而以佛法來看,是要藉戒定慧來讓眾生找回本心.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Mon.10/01, 2012 10:2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上一篇所說的,其實基本的道理都是一樣的.本心無對錯好壞,但意識卻左右行為!不知各位大德同意與否,還請各位大德批評與指正!
PMEmail Poster
Top
1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1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