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儒家學說跟佛法的關係, 請以學理討論,勿以漫罵對之
zza999
發表於: Sat.09/29, 2012 07:4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其實這個議題,本來在幾年前就想提出來向各位大德們請益.但因某些原因遲至今日才提出.本人會提出此議題,主要是本人在幾年以前就發現儒家學說有許多地方和佛法非常接近,甚至跟佛法是一模一樣,令本人覺得非常吃驚!直至今日.又加上最近收看淨空法師所講解的地藏經,裡面也提到中國的儒家學說,可以取代小乘佛法作為修習大乘佛法的基礎,更令本人對此議題更加有興趣,故在此開題.希望各位大德能提出意見或看法,讓芸芸眾生能夠更往正信佛法前行!在此,也懇請站長幫忙本人:如果此議題不適合在此討論,請您直接鎖題;另外,如有人在此謾罵,也請直接刪除文章!本人希望這個議題,能夠以理性輕鬆的方式來討論它.在此,本人先謝謝站長的幫忙.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09/29, 2012 07:5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在此,本人先開個端.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點和佛法裡面的精進就非常相似!但是要如何的運用,或是有甚麼不一樣的地方,還請各位大德提出來討論.謝謝各位.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09/29, 2012 09:55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中華的孔孟學說及諸賢聖的教法
在佛教來說均稱為人天乘!

即是行善升天或再生為人的善法教
等於是佛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算是人倫教育,維持人間的社會秩序!

嚴格說並不算是宗教,
凡宗教均涉及生死,及神跡的示現!

人常說中華人畏威不畏德!
所以道德勸說是不發生效用的,
怪不得到後來這些不肖子孫造反
變成文化大革命,打倒孔家店及諸賢聖說
剷除中華故有文化!

中華人需要宗教的教育才能敬天畏神!
所以發揚故有的佛道教才是正途
中華人才能漸具人性或聖性!

馬克斯主義鼓勵鬥爭的本能是獸性!

在佛教聖性人道等同慈善的菩薩。馬克斯子孫算是阿修羅。

在天上天兵善將隨時都在大戰阿修羅!算是正邪之戰。
人間不亦如此,義勇軍隨時在大戰邪惡軍!這是必然!
道魔之戰!戰爭是無法停止的。眾生業報的自然顯現!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at.09/29, 2012 10:03 p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佛在大般若經的開宗名義即說

帝釋天兵要戰勝阿修羅軍,
要勤持大般若經!

此大經有震魔攝魔功能!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Sat.09/29, 2012 10:21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雖然『夫子罕言性與命』。然而,『性、命』是儒者踐仁能力的形而上根據,也是人能成聖的依憑。在儒家,還是有『超昇』的問題的,這個已經是進入宗教領域了,不只是一般所認知的儒者只有經世濟民而已。這個論點如不承認,儒、釋即無會通之橋樑。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09/29, 2012 10:34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本人認為孔子不是不談性與命,而是時機未到與根性不足以面對時談性與命,只會越談越糊塗!就跟有些未行佛陀教誨,只會名相論法的人.到最後只會越論越糊塗一樣的道理.其實孔子談性與命談得很多,要不然,孔子為何會說出性相近習相遠,與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兩段話?當然這兩段話其實和佛法亦有相關.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Sat.09/29, 2012 10:37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學而時習之』並非學什麼就要常常複習之意。而是說,打個比方,做學問或修行,隨著工夫深入,智慧便慢慢開發出來,事情看一眼便知來龍去脈,處理起來切中要害。那個『習』字就是以智慧臨事之意,是順遂好的。『不亦悅乎』即是法樂。但是就儒家而言,宗教味沒那麼重。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at.09/29, 2012 10:48 p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其實儒家學說本身就不是宗教,它只是教化人心的一個方式.至於為何中國人畏威不畏德?其實是受到了法家思想與君王學說的影響,並非是儒家學說所造成.站長您可以看看春秋戰國的歷史便可得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其實是百家爭鳴的局面.是到了漢朝漢武帝時,董仲舒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種外儒內法的君王學說後,整個儒家學說才變了樣.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04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孔子說出性相近習相遠,與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兩段話,跟佛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以下是本人的認知,如有不妥或不對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大德提出指正!首先,性相近習相遠,其實談的是心與識的部分;而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談的是有關於止觀基本的部分.至於詳細的說明,就有勞各位大德的幫忙了.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1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儒家思想並不是一種教條或意識形態,然後藉以形成一種統治制度來管束人民並保護統治者的既得利益。儒者講『踐仁』,也就是內聖外王,由內心修養做起然後隨其能力去立人。雖然儒者有隱士思想,但是『自了漢』並非孔夫子所贊同。

就儒者所追求完美人格的呈現---聖人,其必定有形而上本體為根據的。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在這體的面向上可以看出儒、釋之差別。就用的面向而言,儒家認為人存在於團體,就必須守其本分,也就是在團體裡占什麼位子就要盡什麼義務,以義務為本位。問題在於,義務的正當性何在?人活著難道就是團體的零件,附屬於團體,成為集體主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不是愚民政策。性、命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所以孔夫子少說它,只是要人先從盡本份做起。佛說緣起甚深。我人當前所面對的一切乃做為緣生結果的存在,它們就是解開業緣的切入點,此切入點即是我人負擔義務的正當性所在。俗話說,修佛道要先修人道。眼前看的到的就搞不定了,看不到的就不必說了。但是,儒者也不是說要先儒後佛。儒者所追求的完美人格只是類似轉輪聖王,非佛境界。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21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古時民風純樸人性善良
與儒家思想較能相應

但慢環境變得複雜了
人心漸漸轉入功利

儒家變成了徒法不足以自行
所以對人心的教化起不了作用!

耶教靠上帝,佛教靠因果律
才能朿服人心向善!

所以儒家就式微了!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2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其實牛黃大德講得並沒錯,這的確是儒家學說走到極致時會產生的病態.所以這也是為何它被法家思想和君王學說所利用的原因,因為這符合他們的利益.不過,如果不受法家思想和君王學說的影響,回歸到真正的儒家學說,那本人認為儒家學說確實在某些部分是可以作為修習佛法的基礎.很謝謝您的提點,牛黃大德!
PMEmail Poster
Top
牛黃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23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523
會員編號: 4,763
註冊日期: 08/02, 10


止觀是心法,孔門心法在中庸。孔夫子成學過程類似智慧成就的各種階段,有學者比附菩薩位階判為八地,這不是我說的,先聲明一下!
PMEmail Poster
Top
zza999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3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308
會員編號: 245
註冊日期: 08/24, 06


牛黃大德,您可以輕鬆點,因為只是討論而非辯論.而且本人覺得您對儒家學說頗有研究,真的蠻厲害的.
PMEmail Poster
Top
無名
發表於: Sun.09/30, 2012 12:34 am

所屬群組: 站長
**
發表總數: 10,729
會員編號: 16
註冊日期: 02/19, 05


初地即能化佛往返諸佛土做佛事業,
八地更不得了!

末學認為他較像個品德兼優的大學者,
如大國師!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