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頁: (2) [1] 2  ( 前往第一篇未讀文章 )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

> 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 即是中道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4:1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
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
這裡也說明出 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 即是中道
不落空---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不住無為
不執有---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不盡有為

緣起法法性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體性是無為 作用是有為 有此就有彼 相對性的存在(如心色二法相互依持的存在 )
心色二法相互依持的存在 這顆心有分成真心與妄心的差別
人性是真心與妄心互相依持而存在如 <識藏>
佛性是純然真心 為生因為助緣為果德而隨順虛空四大種性起無量變化<不空如來藏>
佛性能起不空如來藏的大妙用即是依靠著緣起法法性而起現行 即是<空如來藏>性體

<空與不空如來藏>構成了佛眼中的一切無量無邊的清淨世界----性相不二之實相
在凡眾生 之所以不能見實相(如來眼中的清淨世界)
是因為在凡眾生被自己的妄心給迷惑了而產生能所多重變異
只要把妄心滅除或轉化 就能恢復本有的智眼如佛眼一般 證見實相

小乘教化是把幻生出來的生滅妄心之因緣給滅除 如12因緣<識滅則名色滅...故不受後有>
識滅則名色滅是把身心都滅除了 直接取證涅槃 要再起心入世間是很難的
依於緣起法法則(此無故彼無)是會造成這種情況的 住於寂滅
因為滅除了世間的因緣 不再起有為法的世界 而住於無為法的世界中
這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佛陀常喝斥...要弟子們發願廣度眾生
因為有這個願力的依持 就能以這個願力立為心 作用於此世間眾生了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4:21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在阿含原始經典裡 是看不到"佛性"這個名相
但是基於以上滅除身心後直接取證涅槃 這種自利自證 似乎對尚未解脫的眾生 發揮不了教化的傳承
對於佛陀空有不二的中道本懷 似乎不夠圓滿
所以後期大乘發展出"佛性"的法理出來
就是直接轉化身心的垢染成為菩提心(佛性或真心) 不完全滅除身心的方式
只要不滅除那一念心的因緣 (就是一念無明的清淨本質)
那麼依於緣起法法性(此有故彼有)的緣生法則 就可以以這一念心為因緣而無盡的相續下去
這就是"佛性"
所以 佛性不同於法性 因為"佛性或真心"也必須依於緣起法法性才能成立
有些大乘經典裡有提到 法性是無始無終 無明是無始有終 佛性是有始無終
也是基於緣起法而成立的

無明為什麼稱為無始呢 因為構成無明的因緣 太過久遠也太過複雜的過去因緣 唯佛能知道
所以假稱為無始
哪為什麼有終呢
那就是靠修證的因緣而證滅無明---小乘
但在大乘是轉化無明為佛性
那麼無明雜染除去了留下了清淨的部分 就是"佛性"
這是就是無明但說有終 而佛性轉而生起
就是因為轉化而不是滅除 保留了那最極清淨的一念 常住世間無有盡期(大悲願力依持)
所以無明無始有終 佛性有始無終...
因為法性也是無終 但法性的無終是本然 本無生滅本無終始 而佛性的無終是願力所成
常被後人誤解成離開緣起法之外有一個永遠存在的真心(佛性)
這就是外道神我論了...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4:4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證道歌:[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或有文云 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
這裡說的是佛性真心
止息了妄想執著攀緣心後 還有個分別性 這就是佛性
但是 如果說 常住真心 性淨明體 這是說法性

如首楞嚴經卷第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迷時是妄心 悟時是佛性真心 生起的本源都是無始那一念心展轉變異而來
由迷轉悟 這是因緣生滅去來
若解<迷悟死生了無所得> 才能正見<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這就是緣起法法性...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6:31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大乘起信論•立義分第二》所說︰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又《大乘起信論•解釋分第三》說明了一心與二門的關係時有云︰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6:41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智者在《四念處》卷4對於吾人當下之一念心有如下之說明︰

若約識為唯識論者,破外向內。今觀明白十法界法皆是一識。識空,十法界空;識假,十法界假;識中,十法界亦中。專以內心破一切法。若外觀十法界,即見內心。當知若色若識皆是唯識,若色若識皆是唯色。今雖說色、心兩名,其實只一念無明法性十法界,即是不可思議一心具一切因緣所生法。一句,名為「一念無明法性心」;若廣說四句,成一偈,即因緣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


《華嚴》云︰「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諸陰只心作耳。觀無明心畢竟無所有,而能出十界諸陰,此即不思議。如《法華》云︰「一念夢行因得果」。在一念眠中,無明心與法性合,起無量煩惱。尋此煩惱,即得法性。

智者於《四念處》說明圓教四念處時直就念與處之相即不二加以闡明,文云︰
念者觀慧也。《大論》云︰「念、想、智者,一法異名。初,錄心名念;次,習行名想;後,成辦名智。」處者,境也。從初不離薩婆若。能觀之智照而常寂,



名之為念。所觀之境寂而常照,名之為處。境寂,智亦寂。智照,境亦照。一相無相,無相一相,即是實相。實相即一實諦,亦名虛空佛性,亦名大般涅槃。如是境智無二無異。如如之境即如如之智,智即是境。說智及智處,皆名為般若。亦例云︰說處及處智;皆名為所諦。是非境之境而言為境,非智之智而言為智。亦名心寂三昧,亦名色寂三昧。亦是明心三昧,亦是明色三昧。《請觀音》云︰「身出大智光,如燒紫金山。」《大經》云︰「光明者即是智慧」。《金光明》云︰「不可思議智境,不可思議智照。」此諸經皆明念只是處,處只是念。色心不二,不二而二。為化眾生,假名說二耳。

此之觀慧只觀眾生一念無明心。此心即是法性,為因緣所生,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心,三心一心。此觀亦名一切種智。此境亦名一圓諦。一諦三諦,三諦一諦。諸佛為此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法華》名具足道,雖言三智,其實一心。為向人說,令易解故,而說為三。
------------------------------------------------------------------------------------------
上面轉貼的資料 只是作為參考用
藉著理解"一念無明法性心"的理論架構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6:47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轉貼

智者於《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有云︰

初,「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顯,由於三寶。三寶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識。三識由三道。此「從法性立一切法」也。

若「從無明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眾生無不具於十二因緣。三道迷惑由十二因緣分說;翻惑由解,即成三識。從識立因,即成三佛性。從因起智,即成三般若。從智起行,即成三菩提。從行進趣,即成三大乘。乘辦智德,即成三身。身辦斷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辦恩德利物,即成三寶。究竟寂滅,入於三德,即成秘密藏也。是為逆順次第甚深無量義。


所謂逆順次第乃是強調「從無明無住本」順推出一切法之生滅與流轉,而「從法性無住本」則可逆推出一切教法之所由起。所以知禮解智者此段文字時即強調 「初、約施教逆推,理顯由事。二、約立行順修,即妄歸真。此二生起,初、從法性無住本立一切教法;二、從無明無住本立一切行法。」而所謂「無明無住本」與「法性無住本」實只是「一念無明法性心」之不同面向的強調而已,故荊溪於《法華玄義釋籤》卷15解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時即反覆申明︰
初理事中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者,無明為一切法作本。無明即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法性即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

法性即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即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法為本,故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只供參考)))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7:1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如《大乘起信論•解釋分第三》所云︰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恆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又《大乘起信論》肯定真如心為眾生本具之超越依據,具有轉染成淨之熏習力,故云︰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自體相熏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足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恆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
這裡所指的是"緣起法法性真如心"還是是指轉無明識心為"佛性真心"???
如果不能直觀出佛說"緣起法"的顯隱兩面
一者緣起法體性的法性真如(隱)
二者依緣起法法性所生起的一切相用(因緣所生法)(顯)
會完全被文字"心"所混 分不出 識心-->真心-->法性心
更難理解 法界智與如來法界體性智
大乘太微妙了 真的很難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7:32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後期大乘諸經論 從各種方向切入舖陳理論的連貫性 所立之名相或多或少有著意義上的差異
例如
覺轉無明 成法界性 是名如來法界體智
這個法界性與楞嚴經上所指陳顯現出的"如來藏妙真如性
或者是華嚴經上所指陳的"一真法界"
還是成唯識論上所指陳的"真如性"

如何達成合於佛說"緣起法"顯隱兩面的甚深法義呢??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07:35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我還真是劣根
到現在還只是在學習基礎佛學而已
希望各位別介意ㄛ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10:29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阿賴耶識識體指的是無明習氣不是指無明識種子
阿賴耶識識藏裡的種子有染有淨有無記 有漏無漏諸種子含藏
那麼把它含藏執持為一自體受用不與他體共用 就是無明習氣
此無明習氣不只把自他分隔為二體 更執自體身心與法界總體為二
這就出現了二元能所對待之自體了別識(或智)與所了別之境為二
這"習氣"簡單講就是無始無明"住地力"
他不同於四大和合之色法有形相可觀
也不同於了別外境時透過67識所取用的種子識
就是把諸識種子都轉成菩提種智 而有所謂的四智
但是習氣仍然存在的話 仍舊處於二元能所對待中
都不是佛說的中道.....
所以菩薩仍處於無明識中
雖然菩薩於相上所行之事與佛陀相上所行之事 看似相同但"性起"不同
所以必須再破除最細微難見的無明習氣(無始無明住地力)
方能進入佛所證得的十地大作用
就是經云<覺轉無明 成法界性 是名如來法界體智>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Tue.10/02, 2012 10:44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九識流淨 指的就是破除無明習氣之流而證得佛地清淨

大乘同性經


----------------------------------------------------------------
善丈夫。此地是如來十地名號。諸佛智慧不可具說。
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細習氣除故。復一切法得自在故。
第二地者轉法輪故說深法故。
第三地者說諸聲聞戒故。又復顯說三乘故。
第四地者說八萬四千法門故。又復降伏四種魔故。
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諸外道故。又復降伏傲慢及眾數故。
第六地者教示無量眾生六通中故。又復顯現六種大神通故。
謂現無邊清淨佛剎功德莊嚴。
顯現無邊菩薩大眾圍繞。
顯現無邊廣大佛剎。
顯現無邊佛剎自體。
顯現無邊諸佛剎中從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滅。示現無邊種種神通。
第七地者為諸菩薩如實說七菩提分無所有故。復無所著故。
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種記故。
第九地者為諸菩薩現善方便故。
第十地者為諸菩薩說一切諸法無所有故。
復告令知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大涅槃故。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Wed.10/03, 2012 05:40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大般涅槃經

[諸阿羅漢不見佛性。以不見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十住菩薩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見佛性。聲聞緣覺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見佛性了了無礙。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見佛性者名為捨相。]
--------------------------------------------------------------------------------------
緣起法法性與有情心識轉成的佛性 兩者不一不異
"法性"無始無終
"無明"無始有終
"佛性"有始無終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Wed.10/03, 2012 08:58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讚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分佈諸彩色。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恆不住,無量難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接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若善男子 善女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無量諸佛(已成佛 未成佛 將成佛)
這裡所說的三世一切佛 不是單指成佛的佛陀 而是遍指一切眾生((已成佛 未成佛 將成佛))

應該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在大乘心行說
應當觀察一真法界裡無量世間相與眾生相 他們共同形成的特性
都是由現前的一念心所緣生出來的
例如
心念裡造作人天種性因緣較多 就會緣生出人天乘境界
心念裡菩薩種性因緣較多 就會緣生出菩薩境界
把所有心念都轉成佛性後的佛陀種性 那麼就緣生出佛陀的境界
這就是依於緣起法法性(此有故彼有)的法則所出生一切世界
在已成佛的眾生(佛陀)眼裡是一真法界
在將成佛的眾生(菩薩)眼裡可以見到有十法界
在未成佛的眾生(在凡)就隨其心識境界所處的世界所能見的因緣合和相囉

所以這現前的一念心加上各種因緣具足之下 可以成為佛陀 可以成為菩薩 可以成為凡夫
就如同工畫師一樣 隨其諸色彩(因緣)變化而畫出無量彩畫
隨其因緣無量變化 畫出的彩畫也有無量種種
就是依靠著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法性而得成就這種無量無邊的世界(彩畫)
所以這顆現前的"心念" 本自具足"法性"的德能
就靠自己怎麼去發覺出來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Wed.10/03, 2012 09:21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我們這一顆現前的心念 如何見不到一真法界的全貌呢
因為還受制於無明習氣的困擾
只有除滅他不良的部分 使其成為良善的一面
如同髒汙的鏡面是顯現不出影相的清明
但是 清明的影相與染汙的影相 都還只是影相
那麼顯現的影像 就如同心識所認知的"概念"
都不是那個鏡所照之物 實際的真實樣
如同你心識所認知出來的概念 並不是你認知的對象一般

如果把認知的影像當成就是認知的對像
不管概念與對像 已經幾近相似了 但還是有能所二邊
就佛理來說這還是無明

所以還要再經過一重修證 覺轉無明 成法界性
完成了這最後一關卡 是名如來法界體智
PMEmail Poster
Top
靜明
發表於: Wed.10/03, 2012 09:34 am

所屬群組: 會員
**
發表總數: 696
會員編號: 124
註冊日期: 07/27, 05


法性是無始來從沒變化 連佛陀也不能改變
但是現前的這顆心念 卻剎那剎那變化
就是把雜染的心念慢慢轉成佛性
佛性也不是完全沒有變化 他的作用就是隨緣任運
大乘要義 就是要掌握住佛性隨緣任運的妙用
方能不住無為 不盡有為 中道實義

所以 我們現前的一念心 本來就具足"法性"的德能
如何 轉這一念心成為佛性真心 就能把法性的德能全顯如佛陀一般了
然後 再經過最後一重關卡< 覺轉無明。成法界性。是名如來法界體智。是十五道。元來性具。是名心性。是名佛性。十五圓滿。>

也就是說 把佛性完全的融入於法性之中 達成不二境界
那麼 就可說有情無情同圓於大種智裡了
PMEmail Poster
Top
0 位使用者正在閱讀本主題 (0 位訪客及 0 位匿名使用者)
0 位會員:

Topic Options分頁: (2) [1] 2  Reply to this topicStart new topic